“赋比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赋比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05-12 来源:查字典编辑
摘要:1.“赋比兴”手法的起源及其设计内涵设计和艺术,总是与科学相伴而行,时代催生了新的艺术,新的艺术又迫切希望表达时代的...

1.“赋比兴”手法的起源及其设计内涵

设计和艺术,总是与科学相伴而行,时代催生了新的艺术,新的艺术又迫切希望表达时代的新特性,而来自意识世界的影响,又使设计和艺术必然与传统产生联系。因此,在探索中国平面设计民族化的进程中,不仅仅是挖掘传统的美学形式、经典元素,而是要理解中国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潜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许是耳濡目染的,也许是熟视无睹的,但也因此是普遍和深刻的。

“赋比兴”是战国时代的学者总结《诗经》的艺术经验而提出的一组美学概念。从美学史的发展来看,“赋比兴”这组概念,正是对《易传》所提出的“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的进一步规定,是怎么样用不同的“象”表达不同的“意”的具体手法。汉代和汉代以后的经学家、美学家、文学家,对“赋比兴”这一组概念纷纷进行解释、引申和发挥,把“赋比兴”的美学本义搞得越来越模糊。“五四”以来,学者们企图透过历史的迷雾,重新探求“赋比兴”的美学本义,写了很多文章,提出了各种新的解释。在这些各种各样的解释中,以叶嘉莹的解释最为精辟。

 
叶嘉莹认为,所谓“赋”者,有铺陈之意,是把所要叙写的事物加以直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所谓“比”者,有拟喻之意,是把所要叙写的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而所谓“兴”者,有感发兴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触发而引出所要叙写之事物的一种表达方法。所以,“赋比兴”,就是“铺成”、“拟喻”、“感发”这三种手法,它们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象,对应着三种不同的情感,实质上是对“意”和“象”之间的不同对应关系的分析和概括,因此“赋比兴”是构造“意象”的具体手法。

“意象”,本身就具有平面设计的“传达”本义——平面设计用不同的元素组合表达不同的设计观念——用不同的“象”表达不同的“意”。这正是“赋比兴”与平面设计的一致性联系,为“赋比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2.“赋比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切入点——“赋比兴”对象

网站设计户外广告门面设计展览工程展览公司展览设计包装公司vi设计公司“赋比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从文学向设计的转化,文学和设计毕竟是两种传达方式,文学中的“铺成”、“拟喻”、“感发”等手法也不能完全转化成平面设计的制作手法,因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常常在时空间跳跃,所以,不能从“赋比兴”究竟是怎么样“铺成”、“拟喻”、“感发”入手,而是要先清楚:表达什么样情感用“铺成”、“拟喻”或“感发”的手法?选择什么样的形象来进行“铺成”、“拟喻”或“感发”?也就是要先分析“赋比兴”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即“赋比兴”所联系的情感和形象分别是什么。

叶嘉莹除了对“赋比兴”的定义有清楚的解释,他对“赋比兴”的对象也做了精辟的概括。叶嘉莹用下面一段话来总结“赋比兴”的对象:“总之,“六诗”或“六义”中之所谓“赋比兴”,其所代表的是诗歌创作时感发作用之由来与性质的基本区分,这种区分本来至为原始,至为简单……要而言之,则中国诗歌原是以抒写情志为主的,情志之感动,由来有二,一者由于自然界之感发,一者由于人事界之感发……至于表达此种感发之方式则有三,一为直接抒写(即物即心),二为借物为喻(心在物先),三为因物起兴(物在心先)……三者皆重形象之表达,皆以形象触引读者之感发,惟第一种多用人事界之事象,第三种多用自然界之物象,第二种则既可为人事界之事象,亦可为自然界之物象,更可能为假想之喻象。”[3]

叶嘉莹的这段话包含了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赋比兴”手法是“至为原始,至为简单”的,因此,“赋比兴”应用在平面设计当中,是设计师的自觉表现,也是观众的自觉接受。

第二,“赋比兴”三种不同手法的出现,是由于引起人们情感的现象不同。现象不同,情感不同,手法不同,在平面设计中也是如此。

最终体现为以下三种关系:
1)人与人造物的关系。人造物是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产物(比如建筑、工具等),是人类世界的物质文明,它积淀了人类的智慧结晶,使人们从中看到自身的价值,因而人造物成为一种被表现的对象。它代表的情感特征是:歌颂的、物欲的,同时它的表现方式是直观的、显露的。所谓“即物即心”,就是指这种不需要经过婉转的联系、直接就能够从“物”

的形态得到“心”的满足。对应着这种关系的载体就是“赋”。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隐晦的,难以用自身的形象去表达,而在上一种关系中,即在自然的不断人化过程中,人类积累了许多自然现象,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一种重要的感情作用——移情,把自身的感情转移到自然物(包括植物和动物)上,认为自然物也具备人类的某些感情。因此,难以用自身形象去表达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隐晦关系,就被转移到使用自然物之间的关系来表达,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花和鸟来表现悲伤的情绪。人的感情被附着在自然物的形象之上,自然物具有了比喻的特性。显然,对应着这种关系的载体就是“比”。
3)人与天然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本身不与人发生关系,它是自在的、原生态的,但是,由于在第一和第二种关系中,随着自然的人化和人对自然物的移情,使人类对自然有了更多的自觉联想和感应。如果这种联想是由物体本身引起的,它在表现结果上与上面的“比“相同,因为同样是表面的物象下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寄托(尽管后者是作者无意中发现的意象,而前者是作者有意借鉴、甚至有意营造的意象);如果这种联想是由物体呈现的空间意象引起的,它在表现结果上就是一种沉淀了的空间意识——中国人所特有的“仰观俯察”的宇宙空间意识。对应着这种关系的载体是“兴”。

从“赋”到“比”,再到“兴”,最后到“赋比兴”的自由结合,是一个表现手法不断丰富的过程。“赋比兴“的对象覆盖了平面设计的全部表现范围,为“赋比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3.“赋比兴”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如果说,现代都市是一座新的“森林”,当代平面设计对它的表现也是从“赋”开始的。
1)现代建筑。钢筋混泥土结构、玻璃幕墙,建筑之间密不透风,向高空发展,形成井里世界,与自然的接触渐渐减少,又人为地布置了许多环境景观。现代交通体系四通八达,与现代建筑一起构成了高效率的、机械式的生活空间,而过于高速的发展又繁衍了新的问题:堵车、拥挤、单调的生活节奏,等等。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阅读
网友关注
最新平面设计理论学习
热门平面设计理论学习
平面设计子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