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敏捷
设计师是一群具有艺术气质的思想家,他们以天马行空的创新、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存在于各个团队里。同别的工作显著不同的是,这是一个更注重“灵感”和修养的事业,在东方文化里,更又崇尚“顿悟”,因此,上下游的同学都知道,和设计师相处,的耐心是要足够的,并且好像也是必须的。
而对于企业来说,运营的效率是性命攸关的事情,时间就是生命。说到底,生存在社会中的设计师无法不受商业规律的影响,无法超脱世外地艺术化生活,也就说同任何工作一样,效率和质量也是设计师必须面对的、永恒的难题。
作为在广告创意公司工作过的设计师来说,加班永远是主题,笔者曾经有过三天三夜不睡觉做一本楼书,被抬上飞机的经历。踏入互联网的领域后才发现,命是天定的,人性化的bta企业也有那么多的加班。对于像设计师这种习惯创新的族群,自然地会寻求,天底下是否有一条撒满鲜花的坦途?有设计参与的项目是否可以一样敏捷高效?
在深圳工作的这6个多月里,我们同技术、产品等伙伴尝试了一种新型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令我们在1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通常需要3个月、甚至需要更多时间花费的工作,同样的高质高量,同样的快乐活泼。这种方式我们暂称“敏捷设计”方法。
这种敏捷设计方法的是挑项目的,因为它需要更早地规划好项目日程,且配合的团队需要结构稳定、预留好想对固定的资源。我们无法让一个个朝生夕灭的临时项目系统化地敏捷起来。
且敏捷设计的参与人员要有创业精神,不纠结于流程和职位级别,一切以推动项目进展为准则。
敏捷的方法
跨专业明确分工
要想团队敏捷起来,立即理清各自的职责分工是十分紧迫的,有的同学或许会问,大家平时的分工很明确,运营、产品、设计、技术、测试都是十分精确专业的分工,还需要二次分工么?怎么分呢?
要想敏捷,所有合作者就必须跨专业思考,比如设计师要理解产品产生的原因,前端要理解设计美学的大致规则等,只有充分理解才能有诚意的合作。所以,跨专业思考是首先要解决的一点。
日常项目中,一个项目的原始沟通,要在彼此理解的前题下,非常明确地跨专业划分职责,比如让视觉和交互合一,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通吃交互视觉,交互承担部分简单的产品工作,产品承担简单的用研与分析工作,开发承担部分前端工作等等。跨专业明确分工,是敏捷的关键第一步。
除此之外,敏捷设计需要调整彼此协作的具体方法,这里总结几点:
晨会
各种kink off 评审会沟通会在项目中会占大量的时间,但这些关键会议又在达成一致意见,大多不能省略,所以缩短会议时间、增加会议效率是必由之路,而短暂、固定的站立晨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站立晨会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只谈解决方案和核对进度,不展开讨论,有分歧的可以回后单独私聊达成一致,第二天晨会更新上来即可。
并行投入
为了敏捷起来,除了跨专业思考,理解上下游的承接方法,还必须并行投入,这是关键、并且会产生大量困难的一步。
所谓并行投入,最初沟通即要求技术、设计、产品都必须同时参与业务沟通,可以由产品或运营主导,来推动前期沟通,在这个步骤不仅产品自己理解了业务,更要让后续的技术和设计明白,产品之所以如此设计的原因和业务目标是什么,这样有利于后续协作同学更早介入业务,更早思考起来,从技术、设计角度帮助产品贡献创新思维,有时反而能事半功倍地达成所要达到业务目标。
在产品规划阶段,ued根据业务需求,从用户视角开始前期用户体验模拟设计,并及时提供给产品、技术参考,技术根据业务需求产生技术基础解决方案,这种方案的前提是不依赖交互体验,纯粹从技术角度,按最佳技术路径来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供产品、ued参考。在此时,ued与技术均不用精耕细作,提供完整的大致解决方案即可,在设计中表现为“低保真的交互稿”。并且,这里的角色是互动的,产品、ued和技术提供方案的同时,也从协作方彼此获得对方的初步解决方案,并实时调整自己的对应方案,这是一个来回不断斧正的过程,最终的成果是——带交互设计的、在技术实现上论证可行的、有解决方案的产品prd。
这种prd推出时,技术和ued的进度都不会像以往那样还在0%的基础上等待,说不定已经万事具备,只欠f-prd这个东风了。
注:更多精彩教程请关注三联设计教程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