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史前人类的"比类取象"思维能力和对物"象"创造性再现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不仅培育出创造汉字的能力,还形成了在二维空间中对事物形象创造性的概括表现能力。这种能力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发展形式之一就是"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传达信息是这种平面中的创意与创形活动的主要目的,这是不同时空中都存在的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在不同的时代会赋予这一类活动以不同的内涵和意义。西方的现代平面设计观念是在历史中发展起来的,而世界文化史也是各民族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历史,在西方所谓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已经落后的今天,关注和研究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艺术观念,关注印刷技术诞生的国度中的这类活动,必然是了解世界设计历史和发展中国平面设计的必然之路。
人类的任何文化活动,都不是在某一天突然诞生的,同一类事物或同一种活动在不同的时代会被赋予不同的精神内涵和观念。在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的今天,在西方所谓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已经落后的现实中,关注和研究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艺术观念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关注印刷技术诞生的国度中的"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必然是一个有意义的主题。
史前人类对信息的传达和记录的需要,是人类产生语言和文字的基础,而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传达和记录信息的手段是很丰富的。除了声音和形体等作为传达信息的手段,最重要的应该是通过绘画和符号的表现,使被传达者用视觉来读取信息的方法了。而平面设计这种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可以追溯到人类第一次在岩壁上刻画图形和符号来传达和记录信息的那一刻开始。
在中国史前人类的"比类取象"思维能力和对物"象"创造性的再现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不但培育出创造汉字的综合能力,还孕育着中国人的创意、创形思维和表现能力,既在二维空间中对事物形象创造性的概括与表现能力。
当人类对文字的强烈需求,更进一步的刺激着华夏先民们"在二维空间中对事物形象创造性的概括与表现能力"的发展时,汉字的发生是必然的。而这种能力发展的另一种结果,就是对符号、文字与图形的综合运用而起到的对信息的记录与传达作用。即便在汉字没有形成时,先民们也能初步意识到在器物表面或平面上同时刻划符号(作为文字的前身)和描绘图形,可以使表达思维的手段更丰富起来,或使被纪录的内容更适于作为备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这种活动称之为"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因为,它是以纯视觉手段完成其目的的,可以说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雏形。
当这种活动,被先民中的智者自觉的转化为一种生产力时,它就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这种人类活动,在世界各个不同文明中都存在着,而在中国,由于汉字的延续性和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使得中国人在使用这种手段时,受到了汉字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汉字-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
汉字的创造来自远古,它作为汉语中最基本的文字符号,一直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即便忽略了它作为文字的性质,汉字单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仍然是博大精深的。从古至今,汉字及其各种艺术形式,对中国古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影响和对现代平面设计领域的启迪,始终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正是一种文明成长的重要的标志。当一个民族的文字就此消失,或者,彻底变成另一种民族的文字时,很难说这个民族还是继承和发扬着他们祖先的文明。在中华文明这一矢量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发明、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正如臧克和先生指出的,汉字保存初民悠远记忆的历史性、纯粹性,具有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文字对中国文化的记录和表现的独一性、准确性和稳定性,是无可争议的。
在这种认识前提下,我想从文化整合和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对汉字的起源、发生、发展,以及这些与"在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作为整个文章的切入点。
二.汉字的创意与创形思维特征分析
汉字的字形演化完善的过程,就是汉字漫长而且复杂的设计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大量彩陶和青铜器纹样与符号的发现,对我们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去理解甲骨文之前汉字的发生、演化过程;观察华夏先民在二维空间中对事物形象创造性的概括与表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1.汉字的创造和"象思维":亚里士多德在《论心灵》中说:"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甲骨文之前时代的考古发现,基本限于图案和极少量的符号,这给我们对汉字造字过程的决定性考证工作造成了一个暂时难以跨越的壕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先民在二维空间中对事物形象创造性的概括与表现能力的研究。 "物象"、"象",就是人凭感官可以直接捕捉到的事物外在形象或现象,史前人类的这种能力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一种更高知觉层次的"意象"思维能力。"物象"、"象"与"意象"(我将这些在这篇文章中都称为"象思维")一起构成了中国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介质和工具,并由之形成了一种能够精致辨形、归纳,并创造的形象思维能力。彩陶纹样的繁富变化、纹样图案向符号规律性的演变,正是史前先民丰富而模糊的审美感知和创造性的形象概括能力的一种外化。
汉字字形的大量陶文的考古发现。我们从中很容易看出绘画向符号演变的轨迹。在先民们对已有符号的总结和改进,并与新的符号创造相结合之中,文字的概念慢慢系统的建立起来,最终出现了汉字。
裘锡圭先生指出:"汉字是以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象形符号为基础,并吸收改造了原始社会晚期流行的一些记号发展起来的……汉字基本上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大致在夏商之际"。[2]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与中国岩画构图形式和彩陶刻画符号构形相近的字形有很多。
从中国人审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人史前时代的'象思维'特点首先在汉字中得以保留"[3](P75)。使用汉字和改进汉字的过程中,这种特点不断体现在后代人"在二维空间中对事物形象创造性的概括与表现活动"之中。创造汉字和使用汉字,并把汉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媒介,可以说是中国人"象思维"的具体外化形式之一,也是中国人"象思维"和审美意识特征引导下的一种创意与创形能力。
2.文字出现之前先民们记录、传达信息的手段:即便在汉字被创造之前,华夏先民也逐渐的意识到,在器物表面或平面上同时刻划符号(作为文字的前身)和描绘图形,不仅可以丰富装饰效果,更可以使表达思维和传递信息的手段丰富起来,并使得被纪录的内容更适于作为备忘。更准确、更丰富的传达和记录信息的需求,进一步激发着"在二维空间中对事物形象创造性的概括与表现能力"。
3.伟大的设计工程:汉字字体的设计,从汉字出现就一刻未停的进行着。这种设计是汉字创造过程的一部分,是用符号形式表现思维中已经形成的文字方案的设计行为。这是一种总结前人符号表述经验和创造新的表现符号的思维活动。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来,那是一种不自觉地对字体造型的设计,动机不是怎样将现有的文字写得更好看,而是怎样建立一种不同于含混的图案符号或文字画的符号系统来准确的传递信息,记录思维。在这种符号系统完全建立起来之前,自觉地对汉字字形进行系统的美观化设计存在的可能微乎其微,但并不排除存在对已成型字体的设计行为的存在。目前可以肯定,自觉的、系统的对汉字字体的设计,是在甲骨文出现的时代开始的,是对汉字应用和发展改进的一部分。
至少从甲骨文开始,不自觉的汉字书法创作已经在自觉的汉字字体设计和版面编排中发生着。中国书法是"中华文明最有特色和最值得骄傲的艺术" [4](P35)。它从汉字开始被书写的那一刻产生萌芽,随着汉字的成熟,汉字书写也从实用向艺术的追求发展,并逐渐完备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装饰、实用、感人"。[4](P35)最初对汉字的书写实际上是汉字创造的过程的一部分,也就是怎样外化一个汉字的"象",怎样用线来表现一个汉字。当书法独立成为一门艺术之前,书法实际上是一种汉字字体的设计艺术。不论是甲骨文、钟鼎文,还是瓦当、玺印、简帛或封泥上的汉字,都是中国人对汉字字体的一种设计(现代字体设计,包括电脑中的各种汉字字体,被书法界看作是汉字书法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这为中国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字体。
4.中国文化与思想的载体:从"人言为信",到今天"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等等,汉字对中国人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而且还是文字来源的理据中包含着的一种真理标准。而且,"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人们的思想行为只要与文字构成的含义相吻合,也便具有了天经地义的性质。"[5](P125)这种汉字构成中的真理标准的无形之形成,根源于后代对先人圣灵的崇拜和对先哲的意志和观念的继承之上。于是,对汉字涵义的品味、捉摸和对汉字形体的再设计等活动,就成了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敬畏文字传统的某种行为表现。在汉字这种区别于西方文字的创造过程中,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观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放在了这个方块字系统内。
5.对符号、文字在物体表面位置的经营意识:观察彩陶纹样和陶文、符号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对陶器表面符号(或称文字)的刻划位置已经有了讲究,经营符号位置的意识也已经出现了。经营文字或符号在空间中的摆放位置的意识,是文字编排意识的前身。从汉字被创造和使用开始,对文字的编排这一方式被愈发频繁和自觉的使用起来。
纵观史前中国至商周,中国人在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手段,始终体现着以具象描绘,向图案、纹样元素结合符号、文字元素表现变化的特点。至少从原始时代末期,中国人已不自觉的将平面设计的三大元素,综合的应用在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中,但是这种活动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平面设计。而汉字的出现,对中国人在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
在二维中,将文字与字体的设计,插图或图形的创意,文字与插图的编排这三种设计元素或手段综合运用,通过人的视觉感官来传达信息的设计活动,是现代人对平面设计这一名词作的基本定义。平面设计也就是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业时代的到来,大规模机器印刷方式的开始,展开了现代平面设计的序幕。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和可以暂时做出肯定的,就是从甲骨文时代开始,中国古人在二维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活动才显露出它自己明显的特征和形态,和它的实用领域。
有如前所述,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在使用这些具有神秘的图腾、象征、装饰意义和用来记录重大事件的符号与原始文字工具时,史前的"艺术家"们(考古学家认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难道没有对怎样才能更美观,而且能更准确的记录和传达自己的思想产生过任何想法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美的形式的追求,至少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而且这种追求也作为文明的一部分,伴随着审美观念的成熟被继承和发展着。从彩陶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艺术家"们已经渐渐对器物表面上的纹样与符号的排列组合讲究起来了。"艺术家"们在出于实用目的为主的刻画过程中,积累了在平面中纹样与符号排列组合的经验。从对"中国三大古文字遗存"(甲骨文、简帛和封泥)和青铜器、陶文的发现和研究中,可以看到基于对这种经验继承而表现出的应用风格。
目前可以发现的,系统的汉字的使用是从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的刻划书写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和模式,自上而下阅读的文字列,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的写,是甲骨文的基本版面格式。详细地描述应该是:"在甲骨上的刻辞分两种式样:刻在左右边缘的部分,由外向里读,……另一种是龟腹甲中缝两边的文字,皆由里向外刻……牛骨上的刻辞,一般刻在骨的边缘,是由外向里读……"[6](P12)。甲骨文可以至少被看作是上古时代出于用于占卜需要的,自觉的字体设计和文字编排作品。无论这种编排带有何种神秘意味,我认为都已经具备了平面设计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即字体的设计和文字的编排,时而在个别卜骨上还有线条绘画与甲骨文同时被编排在一个版面内使用的情况。甲骨上的书写与刻划,已经开启了中国平面设计的序幕,是中国古代平面设计意识外化形式的初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