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拍照时间的累积,除了有幸让前辈指点,与同好互相交流之外,也会遇上正准备要接触摄影的朋友,向阿泰请教摄影技巧或是器材选择建议等等;关于这方面,阿泰不敢说要指导他人,我就自己遇到的状况与心得,分享给大家。
「摄影是摄影者对美学与意念的一种表现。」
阿泰并非要每个热爱摄影的朋友都将这句话奉为圭臬,对于准备接触这领域的朋友,阿泰只希望朋友们好好思考这句话。
▲ 摄影,并不需要一开始就去拚这样的配备。
上方照片的大炮镜头,如果没有看错应该是 Canon EF 600mm F4.0 L IS USM,其重量就有5.3kg;当然,眼前这镜头已经有出二代镜,可重量也达3.92kg,加上机身、脚架与其它配备,重量还是接近10kg。
阿泰提这个做甚么?很简单,这应该是目前量产摄影器材里面,最好入手也是最重量级的配备,如果有朋友矢志于野鸟摄影(阿泰就是),这套会是你最终极的配备。其价格大约会跟一台新的国产车差不多。准备要跳进这个深坑吗?除了存钱,还得练好身体唷。
朋友会说,我拿起相机不过是想要拍到好~的照片,去拚那一套做甚么?好的!那么这话得反过来问:朋友您自认为好~的照片,怎么定义?美感因人而异,每个人觉得好、美的照片不尽相同,如果真要拍出每个人都认为好~的照片,那并不容易。
说到此,我们还是回归到一句老话:「你是为了甚么而拿起相机拍照?」
这个动念会影响每个摄影创作人的表现风格。说的深入一些,每个摄影人的作品,多少反映出他眼中(心中)的世界观,基本上,怎样的人就会拍出怎样的作品。
嗯~写到此好像是严肃了?我们放轻松吧!摄影是件轻松的事情,如同这网站的抬头「用镜头享受生命」,能够轻松自在的拍照,是一件令人愉快与称羡的事。
▲ 与朋友相聚的场合,也可以轻松自在的享受摄影。
然而,令人吊诡的是:「别人拍的照片似乎就是比自己拍的照片多了点味道。」相信不少刚接触摄影的朋友们,常常会遇上这样的状况;而如斯情况会导致更多的朋友陷入摄影迷思,怀疑自己的机身不够好、怀疑镜头不够好、怀疑技术不够好、怀疑后制技术不好...等等。
换个角度想,假设今天手上的相机与配备都已经是封顶了,所有的摄影技巧也都变成摄影本能的时候,就一定能够拍出好~的照片吗?(阿泰曾见过拿Pentax 645D中片幅拍的作品却奇惨无比)我想,这答案已在各位朋友的心中。
所以,器材并非绝对。
有能力攻顶并不是不好,而是很容易变成器材控,其结果不是在摄影的场合比配备(你们到底是来照相还是炫富的?),不然就是比厂牌(你是该厂牌代言人吗?),这些都违背了原本摄影的意义。
▲ 每天经过的天桥,也可以拍到车流光。
摄影的意义是甚么?
这个刚刚有提过了,请朋友们扪心自问,自己是为了怎么样的动机或目的而开始摄影?我身边的摄影友人,有人为了拍美妹,有人为了记录自己孩子的成长,有人上山下海追大景,这都是很好的目标。而上述的美妹、记录成长、追大景说穿了都是表象,背地里隐藏的意念才是真正影响每个摄影人与作品的原点。
▲ 与追大景的摄影人几乎同等狂热的是拍鸟人。
刚接触摄影的时候,比较容易漫无目的地拍照;上下班路上拍、吃饭拍、办公室偷拍(请勿变成痴汉),有时候望着计算机屏幕也拍。阿泰觉得,这样看似漫无目的的胡乱拍,反而是培养与训练自己观察力与美感的好时机。
由于没有任何默认定目标,也没有特定的摄影议题在进行,这样时期所得到的照片(作品)反而很容易反映出自己的心眼所看到的世界。接续前面的问题,接着再想想,你已经开始拍照了,那么...
你想透过照片传达甚么意念?
有的朋友回答阿泰这问题,答案也异常有趣:「我只不过是随便拍,那有甚么意念要传达?你只要告诉我怎样拍出好照片就行了。」老实说,我听到这种答案的时候会有种想拿起他的相机往他脑袋砸下去的冲动。不过,我并不是摄影老师,我只是单纯分享我所经历的摄影经验与心得,却常被误认为我分享心得的时候有「盖招」。
▲ 这种闪光照片,除了耐心,别无他法。
像是上面这张照片,有个片段是这样:(我在facebook上曾经写过)
几个不算熟悉的摄影友问我,要怎么样才能拍到这样的画面?
泰:恩~请你务必前往有猫的地方,然后静静等待。
友:就酱?
泰:对啊!
友:一定会拍到吗?
泰:不一定,杠龟率约98%
友:啥!?那你怎么拍的到?
泰:我就慢慢等,仔细观察啊。
友:...不说就算了,还这样。
↑↑↑↑↑↑↑↑↑
我相信常在淡水拍猫的朋友们,都是用等待美好猫事发生的心绪,而拍下一张张美丽的画面。这并非因为「我是阿泰」,去每个猫点、鸟点都能够拍得尽兴;几次的满载而归往往背后有约五倍,甚至五十倍的杠龟率,而那些杠龟的状况,并不会被看见。
我相信不少摄影相关文章都写过,耐心是摄影的核心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几乎适用所有的摄影范畴(实时新闻抢拍的就不适用)。
写到此,我们往回推一点。阿泰相信不少摄影人在开始摄影一段时日之后,一定会被身边的亲朋好友问过「我想买相机学照相,你觉得买哪一台最好?」这种问题。
通常阿泰遇上这问题的时候,都会回问:「你想拍甚么?」然后最常得到的答案又会是类似前面说的:「我只不过想学照相,那有甚么想拍的?你只要告诉我哪一台最好就行了。」说得好!所以我就会推荐机皇外加大三元与外闪,不然就是中片幅哈苏机,财力雄厚者我会建议他号称发霉玉的八枚玉镜头也收个几颗。
咳~诚心建议朋友们,要先找出自己有兴趣的摄影范畴,这样再来挑选硬件会比较容易;DSLR(数字单眼相机)并非唯一出路,阿泰就知道一位爱猫也拍猫的摄影人,他拍的照片很有其个人特色与味道,他用的工具仅是手机或消费型数字相机。
▲ 就像猫一样,不同花色各有其特色,不同型态的相机也各有所长。
再来遇上的状况,就更不知道要怎么解释了。朋友们,买相机是没有附赠技术的,请务必认清这样的事实。前面文章阿泰提过「曾见过拿Pentax 645D中片幅拍的作品却奇惨无比」这回事,以摄影来说,正常的比较与认知都是感光组件的片幅越大,其画质(不是画素)会越好。
可是,要拍出好照片在事实上是与硬件没有绝对关联的。阿泰举这样的例子或许有点奇怪,那么我们换一个方式讲,以135相机来说(目前的相机多为135相机规格)如果在摄影技术与摄影美感方面没有进步的话,用手机、消费型数字相机、类单眼相机、轻单眼相机、数字单眼相机、底片机等等拍出来的作品,并不会有多大的差异;重要的控光技巧与美感呈现如果没有进步,高阶相机呈现的作品并不会让结果更好,有时候甚至会更糟糕,让人有着「杀鸡用了牛刀还杀不好」的失落感。
去年阿泰入手一台二手旗舰级相机的时候,也经历过一段时间去摸索才运用的比较顺手,而这段期间的作品是挺糟糕的。由此可见,手上的设备并不会决定照片(影像)的美感呈现,重要的还是摄影者自身的美感素养。
▲ 不同的环境与范畴,就会有不同的摄影技法。
目前的数字相机产业,几乎每一到二年就会有一至数款各类型数字相机问世,而不管产品如何进步,摄影的基本概念都不会改变;所以,拜托想接触摄影的朋友们,请先搞清楚快门、光圈、曝光、ISO 等等的意思,以及其相互间的影响,现在新款相机的自动功能越来越人性化,但是这方面的基本知识,请一定要知道。
然而,很有趣的是,也很容易遇到朋友们这样问:「你某张照片的光圈、快门怎么设定?」或者在摄影现场:「你告诉我要拍这边,要怎么拍?」这样是让我啼笑皆非的状况,而通常我的回答都会是:「用相机拍,记得开电源与按快门。」
▲ 摄影最重要的,不是器材,是观景窗后面的那颗脑袋。
上方照片的这句老掉牙的话,令我搞不清楚某些人是怎么回事?怎么说?阿泰相信每个摄影人都应该会知道这句话以及其含意,可是,很有趣的就是不少摄影人完全不思考的无的放矢...我是说猛按快门,虽然说这在影像数字时代开始之后,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但是你不是想要好~的照片吗?难道这样就可以拍到好~的照片吗?
阿泰以前在清晨拍荷花的时候,一到荷花池边,通常不会看到花就拼命猛拍,而是用一点时间在池边绕绕,观察一下有那几朵花可以拍得好?有哪几朵花要多等待一下?有哪个位置的花需要等待阳光的角度?多多观察与思考,比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与地点(拍荷花几乎不可能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拍照)得到满意的照片。
▲ 多看好作品,是培养美感的好方法。(阿泰并非说这张照片拍得很赞)
多看好作品,可以培养美感,像是世人推崇的摄影大师安瑟.亚当斯、布列松等等。在此阿泰要强调一点,看这些大师的摄影集,麻烦照片的内容说明也要看(不是只看拍摄设定)唷。
此外,书局里面展示的摄影作品书、各种摄影展、美术馆的画展、艺术摆设作品等等,都是很好的观赏来源,甚至打开电视,请转到国家地理杂志频道、探索频道、旅游生活频道等,他们在介绍美丽风景或是动植物、食物特写的时候,请注意画面的比例与呈现手法,这也都是很好的作品。
欣赏之余,还是希望朋友们多思考,见到作品(不管是不是知名大师作品)您可以批判,但请不要批评,请思考同样的一个景或事或物,如果是自己来拍,会用怎么样的手法呈现?刚开始接触摄影的朋友,模仿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是模仿只是藉由别人的作品去让自己练习并熟悉手上的工具和摄影技巧,并且培养美感以及构图的能力,多多练习才能够训练好自身的摄影功力。
▲ 像这样的画面,左边一点,右边一点,前进或后退一点,感觉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