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建筑自然的思考
我们需要真正的文化生存(芙蓉古城是文化的)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彖》
文化是文明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胡适
一种居住文化的回归
世界上最娇气的动物是什么?
人。
人不能直接暴露、生活在大自然中。
文明程度越高,人就越需要同大自然隔着一层。
文明人用各种材料,通过各种方法,把自己从大自然中围隔出来。
夏天,人们戴上太阳镜,避开阳光直射的伤害,这就是围隔。
雨伞、雨衣(也包括避孕套)是围隔,衣服、空调更是围隔。
工业、农业、医学的目的,都在围隔。
人只有把自己从大自然界围隔出来,人才会感觉舒适、自在。
人,说到底,是一种围隔了的动物。围隔即文明。
建筑也是围隔,人借助于建筑材料,从大自然空间围隔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人造空间来,用于居住、办公、饮食、娱乐、玩耍、标榜成就
世界上最奇怪的动物是什么?
人。
人时时处处要依赖大自然,但又时时处处刻意要同大自然隔着一层。
人性是物质的。
人从呱呱坠地起就从未间断过对物质的索取,从生存到生活,这种对物质的贪欲在无限地膨胀,而这种物欲只能在极度文明化的世界里才可能得到满足,只有在极度险恶的经济社会关系环境中抗争才可能得以实现。
人性是精神的。
人从第一次享受赞美之辞时,便开始了精神欲望的过程。人吮吸的第一口乳汁,索取物质精神的同时,也在索取精神母爱。爱与恨、尊与卑、成功与失意、认同与排斥共同构筑了人性的精神世界。既然是征程,必然伴随着流血与牺牲,于是人性总是很受伤,征服与目标的无限交替,游戏总是比较烦。于是人性开始怀念、向往它的最原始的、最纯朴、最简单的状态无欲无争,无拘无束,和睦友善,互相关怀。这便提出了令人与自然间的这种围隔单纯化的要求,反映在空间上是回归人诞生之初的建筑起点,反映在时间上是再回到那个刻骨铭心的、魂牵梦绕的无比幸福的纯真年代。
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人性回归,共同构筑了一种居住文化的回归芙蓉古城。
芙蓉古城文化生存的回响。
我们需要真正的自然生存(芙蓉古城是自然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宅者,人之本。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黄帝宅经》
一种自然精神的皈依
人类经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向着科学与文明大步迈进,凯歌高奏;另一方面又在精神上频频地返顾旧乡,寻归自然。理性的高唱入云,常伴着自然的幽咽,因此人类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往古的家园之梦。《旧约创世纪》里那流淌着清泉、生长着繁茂大树和结着鲜美果实的伊甸园,耐人寻味,叫人魂牵。如果我们不是以宗教眼光来看待,那岂不象征着人类对大自然家园的亲切记忆吗?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人住宅环境(自然)本应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而现代工业文明却将人类推离自然愈来愈远。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噪音刺耳,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现代都市病灶无情地压抑、扭曲着人性的本真需求,人们挣扎着、呼喊着,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回归生态的居所,皈依自然的乐园,享受花红照水,柳绿飞翻,鸟鸣涧关,叠泉生烟
芙蓉古城卜筑因自然。
我们需要真正的和谐生存(芙蓉古城是和谐的)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庄子
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
《黄帝宅经》
一种和谐之美的重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拥有美是一笔财富,
欣赏美是一种享受,
创造美是一种义务,
美如错采镂金,雕缋满眼,
美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美为何物?
美是雾里看花,
美是隔帘望月,
美是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美是微风里,飘来流水者,
美是人类优雅而温馨的一脉诗意和芳魂。
美在何处?
美在你我的眼里,
美在你我的心里,
美在芙蓉古城生存的和谐里
芙蓉古城和谐之谓美。
我们需要真正的自由生存(芙蓉古城是自由的)
我自由,所以我的灵魂像蝴蝶的翅膀一样五彩缤纷。
《方舟》
美将我们俘虏,但更美却将我们释放。
纪伯伦
一种人性自由的依存
生是一种状态,活是一个过程,
生活就是寻求一种真正的拥有
忙碌时我们留恋安闲,
喧嚣时我们守望自然,
炎夏方知碧波珍贵,
寒冬始悟赤日多情。
人生的道路正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
一出生便是自己,
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
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
也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在熙熙攘攘为名利的都市中,
要实现后一种可能极为不易,
为此,人们常常逃离纷繁城市,
长途跋涉,借山川风物与历史精魂默默对话,
在辽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寻找自己依存的座标,
把自己抓住。
人是自然(物质)的,人是社会(精神)的,人更是自由(人性)的,
自由的人才是属于自己的。
自由是对人性的最大尊重,是对生命的最大关爱。
自由生存是人性对生存时间和空间的至善追求,是生存的至高境界。
芙蓉古城你的心是自由的。
芙蓉古城四大人性功能分区
在芙蓉古城,以居家、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度假为主体的系统工程,构成了芙蓉古城内部的现代生活享受。芙蓉古城在整体规划上处处昭示对生命的挚爱, 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酒店区四大人性功能分区,有效地使动静区隔,达到了四大区域 和谐共处,互为良动的完美境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有文化底蕴的1+1生活模式),一种全新的投资方式(一种增值的期望)的全新模式。
芙蓉古城居住区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让人们从喧嚣 尘世的钢筋混凝土高楼中解脱出来,回到亲情充盈、古韵流香的院宅,身心与自然 亲密接触,自然之子璞返真归,感受诗意的栖居。众所周知,乘坐马车是昔年中西方贵族引以为荣的出行模式,在今天的芙蓉古城,马车将唤起人们对远古城镇的遥想,在清脆悠远的马蹄声中神游八极;溶洞式(室内)温泉,日式(室外)温泉,让你享受源自天然的" 洗礼中心休闲广场,成都古代名人雕塑屹立其间,时空仿佛倒转,名人大家一一浮现眼前,让人领略思想的博大,感悟智慧的无边,不觉间与古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占地1500平方米的多功能高尚豪华会所,设置大堂、餐厅、会议厅、商务中心、MBA学术论坛中心、美容美发中心等,超凡品味,彰显身份;小型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沙滩排球场、高尔夫练习场等运动场所,掩映在重重花木间,让心灵在此放飞,让生命之树常青;老年健康中心,门球场、太极拳演练基地设备齐全、关怀备至,最美不过夕阳红的真谛在此得以深刻诠释;专线公交车的开通,让人们从芙蓉古城进出成都市区更具时速;以及专家门诊、护理中心、美容中心、购物超市、绿色菜市等的设立,全方位照顾和呵护业主的居家生活。
人类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并超脱其动物性和区别于动物生活的一切。(弗勒伊德语)文化同人类自身一样古老,类人猿用石块磨制第一把斧,第一次使用音节清晰的语言,就表明人类产生了,同时文化开始出现了。自然之流,历史之流构成了人类文化之流的源头。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手段,用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它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工具。文化是文明形成的生活方式。任何城市的魅力均可概括为三分山水,七分文化。在物质世界中,文化满足是一种幸福,人生的成就离不开文化的成就。文化是人性的光芒,是人与人心灵的交流,在找寻物质的居住空间时,现代人也在努力寻求精神的共享空间。对文化生存的追求成为一种趋势,有了文化共享共存空间,我们的住宅才成为真正的心灵栖息之所。
芙蓉古城文化区,人文郁起,各类艺术协会常年活动于此,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以及博物馆内高品味的书画作品与传统工艺品展览,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能亲领文化名人的风采;大型阅览室,各类杂志、图书、报刊云集于此,根植传统文化,汇聚先锋时尚,让人们在知识海洋里尽情遨游,乐而忘返,可谓铅华墨香载年厚,名叶读进茶韵间。户户宽带上网,让你一网情深,在第一时间内了知天下事;幼稚园,缕缕书香气,浓农文化味,倾注大师深意,赋予下一代智慧开启的必备土壤;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特邀专家名师,各种爱好培训,琴棋书画及文体项目应有尽有,真正的成长平台,大器之行始于足下,教育不再忙碌奔波,生活一切从容不迫。
芙蓉古城商业区,规模弘丽,商气十足。成都之好,游乐燕集的习俗在此得到了极至发挥小吃一条街,网罗成都名小吃:冷食热菜,面食类,糕团甜点类,零食类等品种繁多,全由名师主理,让人大饱口福,品味无穷;艺术品一条街,蜀绣、蜀锦、竹帘画、漆器、剪纸、泥塑、刺绣、挑花、木雕等传统手工制品不胜枚举,叹为观止,疑是梦回唐朝;老成都曾有的陀螺、响簧、铁环、毽子、风筝、弹子等饱含浓郁乡土色彩的玩具也将在芙蓉古城街市上重现,肯定会让长期匿于都市的孩子们找到新的乐园,那些怀旧的中老年人,肯定也会因为与童年玩具情节的重逢而百感交集,思绪翩迁
芙蓉古城酒店区,富丽堂皇,酒店、茶馆、咖啡屋、卡拉OK厅、舞厅应有尽有,令人艳羡不已。每至夜幕时分,尤其是在银勾高悬,月光如洗的夜里,芙蓉古城宛如一位古典而又现代的绝代佳丽,恬静而饱含风情,从各个侧面向人们展露着她的韵味。酒店里,流光溢彩,杯光觥影,绅士淑女,浅言笑兮,空气中朦胧着香槟的芳馥,让人如醉如迷;茶馆里,男女老少品茗聊天,看川戏、听评书,其乐融融;咖啡屋内,情侣们出双入对,忘情于梁祝拨弦的温馨之中,幸福谁与其说;卡拉OK厅、舞厅,劲歌热舞,开启活力,释放自己,尽得风流
芙蓉古城,和谐的生存,生存的和谐,二者水乳交融,宛如一曲永恒的乐章绵亘不绝,令人荡气回肠,真可谓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抗拒。
江南水系园林
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宋郭熙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沈复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诗经小雅鹤鸣》
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
清王闿运
万物莫善于木,故树木也。
《诗经小雅小弁》
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八章》
木与石,生命与水的对话园林艺术的人格化
树木的文化情结
从古罗马的金枝到中国的社树,从古代的祭木风俗到诗意的森林意境,积淀着森林树木的文化情结。人类在离开森林家园之后,愈来愈呈现出矛盾而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人们追求进步,日益迈向文明,而另一方面又在精神上频频返顾旧乡,留恋原始家园。尤其是当文明社会愈来愈暴露出矛盾冲突的时候,就更是诗化原始情境。作为原始家园象征的森林,便成为现代人远离尘世,寻找身心自由的精神憩园了。悠悠往古,梦牵魂萦,森林意境被回味着,也被创造着。
自古以来,人类便法天营居,参天作城,以求达到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至善境界。在建筑布局上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得水、藏风聚气等传统居家文化之要义。在建筑材质方面则追求石质阶墙、路面+木质抬梁式结构,由此亦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风格。芙蓉古城这座尘外之城,原天地之美,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古韵悠雅,灵性十足,堪称中华一绝。
人类甫一诞生,便以小心翼翼的目光审视着自然。在这样的目光里,大自然充满生命的光辉,生命的色彩。于是人类把自身的生命普及万物,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自然是神秘的,惊奇的,令人激动的,这种情感,化作了对自然的虔敬与崇拜;既然自然是神秘的,充满生命力的,因此它是可以与之对话,与之交流的
芙蓉古城是置信房产开发者在深谙环境之于人,犹水之于鱼的前提下,竭力为现代人营造的璞返真归的居家环境,让人们从建筑森林回归生态自然,符合人的生存需要和心性发展。在这里,你总会有这样的感觉:住在芙蓉古城真的很成都,也很中国。
有人说:爱是一支离弦的箭。她是不顾一切的!
有人说:真正喜爱一样东西,你会爱到她的血液里。
假如你对芙蓉古城情有独钟,你便能感到你对她的那份爱便是属于这种,强烈失控,除了冲动,什么都能克制。因为你的心是自由的!
在芙蓉古城,推开厚重的木门,我们能感觉到心情迅速趋乎平和,平静;古韵悠雅的院宅,亦庄亦谐,那勾心斗角,琼楼玉宇,雕梁画栋,亲水廊子,美人靠,让我们钦羡不已激动不已。沿着悠回斗折的长廊,我们的视觉不断应对迥异的空间;触摸浑圆的柱身,我们仿佛感触到生命的律动;嗅着木质散发的味道,我们能够断定这是一种叫树的生命的味道。
这样的建筑总能让人找到生命与自然的投影:原木,蛮石,随弯就曲,生自天然,是本性,本色,本形之美,是一种灵性的美,弥散着天籁地韵的音律。
一幢真正称得上灵性的建筑,它是能很好的处理好生命与水的关系。芙蓉古城深谙上善若水,有水则灵,有水透气的真谛,从天水、生活用水、排污水到观赏、嬉戏之水的处理方式延及建筑与水、人与水、植物与水的亲密程度,都拿捏得恰如其分。横向之水带环抱之势,流去之水盘桓弥留,汇聚之水清净悠扬,一方人筑一方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芙蓉古城,生命与自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融通与和谐。可谓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回望处,你能深切地体悟到那柱础,那飞檐,在清风明月下生;那粉墙,那斗拱,在鸟啼虫鸣中长,她们是大自然的亲骨肉
可游梦回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一种推崇,更是一种共识,也难怪几千年来中国的迁客骚人反复吟咏一个不变的主题忆江南。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行旅江南的人,谁不为白云怡意、清泉洗心的苏州园林而惊叹不置,谁不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圣景而叹为观止?谁不为徽州乡土建筑及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这两大中国乡土建筑的代表之作而魂萦梦绕?若不至此,又怎有生在扬州,玩在杭州,死在徽州之民谚呢?
作为成都人,坐拥锦城丝管日纷纷的天府,心向暧风曛得游人醉的天堂,然而海天隔隔,我们只得以旅游或度假的方式暂寄山水,略释情怀,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天生的遗憾。
其实,有的梦想并非在苏杭才能实现,芙蓉古城的应运而生,不得不说弥补了成都人这一美丽的缺憾。芙蓉古城汲涵丽江、苏杭、周庄等建筑精华和老成都文脉传统,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力图做到很成都也很中国。
在芙蓉古城,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湖、岛、山、堤、亭、榭、廊、桥、轩、阁、塔等为主要语素的江南水系园林,采用垒土成坡,掘土成溪,移木成林的方式,达到了山水并置,自由曲折的园林至境。园内和风如兰,花开四季,绿树成荫,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燕啄晴泥,蝶飞芳草,石枕苍流,光揉细波,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歌如画的唯美意境。置身其间,或凭拦顾影、望月坐石,或寄兴觞咏、拂席开樽,顿觉逍遥自得,游心太玄,真可谓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乐中有伴
可居宅院情结
什么建筑最适合中国人居住?
现在人们常常谈论欧美的生活方式,什么欧陆风情,港式风格,好像那就是品味和格调,其实是很肤浅的认识。实际上西方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适合我们,西方倾向个性化、私密化、形式化,生活内容和生活行为较为单一。表面辉煌下的局促拘谨,宏大建筑之中的孤独,对中国人就很不适应。许多老一辈华侨在国外生活了多年,都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发出乡神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的无限感叹。其实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对诗意的栖居的梦想从来就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忘,在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记忆深处,其乐融融的传统居住方式一直占有重要位置。我们很在乎生活的实质性内容,讲究集体氛围和个人随意性以及相互交流沟通,中国式的生活方式的是很具有历史感和影响力的,还具有一种亲和力,它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真正适合我们的,还是中国本土文化范围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建筑上就是院式建筑。
芙蓉古城正是将院式建筑的精华提炼出来,巧妙组合各种特色建筑(江苏风格建筑、云南风格建筑、川西风格建筑、台湾风格建筑、日本风格建筑等)符号,并成功移植了老成都建筑文脉精华。无论是摆龙门阵的院坝,还是四水归堂的天井,无不散发着深遂的人文气质和文化底蕴。
时过境迁,沧桑巨变,昔日老成都身影早已不复存在,矗立于眼前的是崭新而又陌生的城市,人们终日面对如浪挑战,有些忙碌,有些疲惫,有些慵懒。昨天印象虽已消逝,但今天我们仍带着过去的记忆积淀,抑或憧憬想象,深存于感觉和内心对于生存空间的欲求中。芙蓉古城的开发者正是基于现代人(现代城市中的老、中、青)三代对人性生存空间的强烈欲求,投其所好。尊重传统文脉和精华,修旧如旧,古为今用,营造了这样一个城外之城一个与众不同的现代人共同分享和谐的家园。
具有中国本土文化范畴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的院宅建筑,构成了芙蓉古城外部复古建筑形态。宅者,人之本,这是院宅建筑思想的精髓,人作为个体,在芙蓉古城沿袭的江南四水归堂建筑风格中推崇备至,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外转合,内开放的结构体系,在营造了纳阳、通风、采光的生活空间同时,亦构筑起了牢固的防御系统,使个人的安全和隐私得到了周密保障。
人是自然的,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是华夏子民传统居家的上善境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在芙蓉古城的四合院中表现为有宅必有园。或房前屋后,或天井后院,移花植木,垒石掘土,相材度木的匠心独运都力图达成自然空间与居家空间的无缝链接,堆兰叠翠,润泽可人。
人是社会的,大门之外的坝子是人们纳凉消暑的好地方,亦为人与人、户与户之间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社会活动空间。因大门又叫龙门,人们就把这种在大门口沟通与交流称作摆龙门阵。或则车笠旧侣,或则萍水相逢,机缘巧合,有心无心,触景生情,话发天籁,于是三三两两,自然而然,摆摆杂,进而说说笑,又进而谈谈心,不知话从何谈起,也无所谓如何收场。但觉过眼云烟,一阵清风,身心劳烦顿失,更感和谐融融。院子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关系就像空气一样弥漫于生活的整个空间父子有尊、母女有别、夫妇有恩、子弟有学、乡闾有礼、孝以事亲,友以处邻、毋作非为,淳朴自持这些素质涵养将以无比顽强的生命力,繁衍下去,实乃蜀人之幸。
成都的茶馆
不喝茶还能成为中国人吗?
林语堂
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荼,声近于X,来源甚古,
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
梁实秋
喝茶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知堂老人
有句老语:北京的衙门多,成都的茶馆多。
如果说北京的城门是解读北京的入门之门,那么成都的茶馆则是解读成都的一把钥匙。
茶,原本是中国人的发明,自然也是中国人的爱物。不过最爱喝,又数成都人,至少成都人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江浙有绿茶,广东有早茶,西北有奶茶,闽南有乌龙茶,北京有大碗茶,但成都人都看不上:绿茶太淡,沱茶太粗,奶茶以茶代饭,工夫茶是以茶代酒,早茶是以茶为配角,大碗茶则只能叫牛饮,只有成都人的盖碗茶,才既有味,又有形。有味,是因为成都的花茶,又香又浓又经久,一碗茶冲七八遍水也无妨;有形,则因为它是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头俱全的盖碗茶,而且是在茶馆里喝的。从这一点观之,成都人是把爱茶主义理解为或者表现为爱茶馆主义的。成都的茶馆恐怕也是四川之最,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在成都,闹市有茶楼,街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处处有茶馆。
林文洵《成都人》一书所言:环境随意,场地简单,来往之人也就随意。或喝茶聊天,乱摆一气;或读书看报,闭目养神,互不干扰,各得其所。话可以随便说,水可以尽管添,瓜子皮不妨满地乱吐,想骂娘就大骂其龟儿子,岂不快哉!
成都茶馆的氛围虽是随意的,沏起茶来,可是一点也不含糊。第一,茶具一定得是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头,谓之盖碗茶,三件头好处不少:茶碗上大下小,体积适中,便于冲茶;茶盖保温透气,搅水隔叶,便于饮茶;茶船稳托碗底,隔热免烫,便于端茶。三件头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第二,水一定得是烧得鲜开的滚水,头道水只盛半盏,叫养叶子。等到干干的茶叶滋润舒展开了,才冲第二道,这时,滚滚的开水从长嘴大茶壶中飞流直下,
舒眉展脸的茶叶在开水的冲击下翻身打滚,再沉于盏底,一盅茶汤,便黄绿喷香,诱人极了。
这是成都茶馆的功夫,也是成都茶馆的艺术。
小资料:
蜀中有八大名茶: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扬村,绵州之善目,利州之罗村。川茶佳品,以蒙顶茶为最,有仙茶之称,唐为贡茶。白居易诗曰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更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盖世佳誉。
龙门阵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一个城市如果也很古老,话也会多起来。成都,年龄不算年轻,话自然不少。话多的多半上茶馆,更何况成都人说话,不是说,也不是侃,而是摆。
摆,也就是铺开来说的意思,如司马相如、扬雄的赋,龙门阵其实就是成都市民的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同样, 成都人之所以爱进茶馆,主要原因是那里可以大摆其龙门阵。只有茶馆,才如贾平凹所说,是一个忘我的境界。茶既能解渴生津,又能健脑提神,一盏清茶下肚,头脑灵光了,舌头也灵便了,那原本就摆不完的话,也就更加滔滔不绝了。
愚公移山,靠的是锄头;摆爷移山,靠的就是舌头了。
龙门阵之所以要到茶馆里去摆,则因为只有在茶馆里,顶尖高手们才有用武之地,所讲之人也才能真正一饱口福。茶馆日夜开放,茶客多半有闲,时间不成问题,此为得天时茶馆环境宽松,氛围随意,设备舒适,可站可坐可躺,时时茶水伺侯,摆者不累,听者不乏,此为得地利茶客多为龙门阵之发烧友,目标一致,兴趣相同,摆者有心,听者有意,一呼百应,气氛热烈,此为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得,龙门阵自
然应运而生,越摆越火。既有远古八荒满含秘闻逸事古色古香的老龙门阵,也有近在眼前出自身边顶摩登顶鲜活的新龙门阵;有乡土情浓地方色重如同叶子烟吧哒出来的土龙门阵;也有光怪陆离神奇万般充满咖啡味的洋龙门阵,有正经八百意味深沉庄重严肃的素龙门阵,也有嬉皮笑脸怪话连篇带点黄色的荤龙门阵。
嘴巴有两大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成都人把两者都发挥到了极致。只是前者在饭馆,而后者则在茶馆。
成都名小吃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中庸》
尘世间没有庸俗的饮食,只有庸俗的饮食者。
沈宏非《写食主义》
余遍历诸邦,无有如胃顽且固者。
张打田
懂享受的现代人都知道,成都是除厦门之外中国少有的几个特别好过日子的城市之一。有趣的是,他们也都和虫有些瓜葛;厦门属闽,是门中之虫成都属蜀,是腹中之虫。这大概是厦门人比较恋家,所以与门有关,而成都人比较好吃,因此与腹有关的缘故吧。
其实对于成都人的好吃,连成都人自己也不讳言的,而且有绝对的自信。你和成都人聊天,只要说到吃,即便再木讷、再疲惫的人,也会立马来了精神,眉飞色舞,如数家珍,而且恨不得立即拉你上街去吃,或者立即做出来给你吃。的确,成都街面上饭馆小吃店之多,简直多如牛毛;成都人烹调手艺之好,可谓举世无匹。如果说同样好吃的广州人人人都是美食家,那么,会吃的成都人便人人都是烹调家。
对于成都人来说,吃早已不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吃在成都,也可以理解为在成都吃。一是方便,大街小巷;二是便宜,丰俭由人;三是精美,讲究滋味和做工。最讲究的餐馆,不但讲究美食美器,而且讲究美景美名。
锦城小吃甲天下,此话一点不假。味道面前人人平等,成都人最能理解。
《追忆似水年华》序章里关于小马德兰点心的著名段落形容道:气味和滋味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惟独气味和滋味虽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这不是对饮食文化的经典诠释?
成都名小吃、中华老字号名扬巴蜀、誉满神州。色、香、味、形俱全,是能够嚼在口里吞进肚里的文化。它经历了由平常到绚丽的轨迹,来自民间,又盘桓于民间,即便登峰造极,也始终不失朴素自然。如果要加以形容,说它是小家碧玉最为妥贴:没有盛装丽人的娇艳逼人,也不似富贵小姐的矜持规范,当然又比乡野丫头多了些修饰教养总之是可人可心,可以亲近,不可轻亵。
小孩、妇人、男人、老人、成都人、外地人,谁能抵御它的诱惑?它是最能汇聚人气、留住人气的东西,在芙蓉古城,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你无法说服女人和孩子的胃肠。民以食为天,天大于一切,肠胃领导了大脑和脚。
品味岁岁年年,滋味如一的天府美食文化,芙蓉古城让人频频回眸,心驰神往。
真正的美食是不应独享的,在芙蓉古城你会有此深刻体悟。
小资料:
四川风味名小吃
陈麻婆豆腐:始于清朝同治年间成都万福桥旁一家开小店的陈森富之妻所创,因她脸上微麻,故称陈麻婆豆腐。用料为石膏豆腐、牛肉末及各种配料,具麻、辣、烫、囫、嫩、鲜的特点。
夫妻肺片:成名于20世纪30年代,由成都人郭朝华夫妇创办。用料为牛肉、牛心、牛舌、牛肚和头皮等切成片杂烩在一起,称烩片,谐音成肺片,被称为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
龙抄手:创立于本世纪40年代,因由浓花茶社老板筹办,借农为龙,取龙凤呈祥之意,有薄如纸,细如绸之美誉。
赖汤圆:因赖源鑫于1937年开办而得名,最初是在总府街一带摆摊设点,以卖鸡油汤圆为业。所做汤圆皮薄滋润,心子香甜可口,日久而出名,以赖汤圆称之。
钟水饺:是四川水饺的代表,初创于成都荔枝巷钟少伯开的协森茂。饺子皮薄、料精、馅嫩、味鲜,为其他同行所不及,遂打出荔枝巷钟水饺招牌,蜚声远扬。
灯影牛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相传唐代诗人元稹任四川通州(今达川)司马时,在达川落花溪一乡间酒店饮酒时,发现店里卖的牛肉薄如纸张,举于灯前,隐约可见灯影,细品之麻辣鲜香,元稹即景生情,取名为灯影牛肉。
韩包子:南虾包子采用从南河(锦江)打捞的鲜虾,去皮挤出虾仁,与剁碎的鲜猪腿夹肉,配以香油、花椒、姜汁、料酒等辅料拌匀为馅心。用上等面粉(精粉)加猪板化油、白糖揉熟擀成皮子,包好后捏出清晰的花纹,其形、味皆优;鲜肉包子将半肥瘦的猪腿夹肉剁细后,分一半在红锅中煎酥,再与另一半鲜肉合在一起,配以上等酱油、胡椒粉、姜汁、川椒粉、料酒、鸡汤等十余种调料拌匀。捏包子时,除捏出清晰花纹外,还要在中央露出一点点细嫩的馅心,皮薄而泡,麦香扑鼻,入口化渣,鲜香可口。形、色、气、味俱佳。
川北凉粉:清朝末年创立于南京,创始人谢天禄在南充渡口搭棚卖凉粉,其凉粉细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浓,逐渐卖出名气。
肥肠豆花:城隍庙小吃,肥肠洗白炖熟,加上炖开花的豌豆,撒葱花。
四川特色名菜:
回锅肉:也称熬锅肉,选用猪腿肉,放入锅内煮至肉熟皮软时捞起,切成薄片,再爆炒,并放入郫县豆瓣、酱油、蒜苗等,炒出香味即成。
水煮牛肉:川菜中麻、辣、烫的代表,源于盐都自贡。
张鸭子:70多年历史,要求鸭子杀口小,烫鸭水温适度,一只只鸭子必须人工拈毛;然后码盐、花椒、料酒等腌至第二天下卤锅,其卤水是用十多种香料熬制而成;卤熟后抹上饴糖,再下油锅炸至金黄色。色泽金黄、皮酥肉嫩、入口化渣、鲜香味美。
川戏
川剧亦庄亦谐,幽默泼辣,写得透辟,演得生动。
新川剧不使人噎闷,不是雾里看花,而像爆出的脆生生的爆竹,道破人情世故。
曹禺
川戏的锣:在戏前,深紫红或大红色绒幕还未拉开,一阵阵锣鼓便先营造着气氛,响亮、悠扬、明快,或连击重击,或间歇小敲,渲染成或浓墨重彩,或滑稽轻快的曲调,常常还伴有高腔独唱和合唱帮腔,把观众的期待高高地悬吊起来,场内尚有的交头接耳便立即哑静;在戏中,这响亮的嗓锣与小锤敲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每至关节,便以不同的亮度、组合、节拍或疾或徐,或重或轻,或密或疏地响起,是表现人物心理、行为、制造场面气氛和剧情转折时的常用手段;在幕间转场和剧终幕落后,锣声仍派上很大用场,把观众有所分散的心思收拢,或追着退场的看官沁人心脾,大有绕梁三日不绝耳之效。
川戏的说:平时习以为常,甚至觉得不大好听的成都方言,经过戏台上的提炼,经演员口说出,其清花亮色、生脆悦耳的程度,恰如清澈无比、鲜活奔泻的山泉之沐眼、润肺。清爽宜人的声腔,加上幽默、辛辣、生动的方言俚语风格,使川戏的说脆声十足,别开生面,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川戏的服装:川戏的剧装非常富丽、典雅、优美,无论是皇帝、官员的龙袍官服,武将差役的制服,还是才子佳人的长衫裙装,都是绫罗绸缎彩绘锦绣,璀璨夺目。
川戏的变脸:变脸是川戏不外传的绝活,堪称国宝,同一个角色,或为表现厉鬼的吓人伎俩,或展示人物的高超本事或不同心情,一转脸就能幻化出一副新脸谱,一两秒钟换,能连换十余张新脸,令观众不迭声叫绝之余,又惊疑不已。不仅小孩看得惊诧,连大人也为之迷狂。
川戏的特殊魅力不仅在于形式设计和表演形式的别致、创新上,也不限于浓郁的川味说唱,更体现在它处处闪耀的民间智慧,通透练达的人情世故,是世事人生的别一看取,红尘乱麻的另一类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