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到今天,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中,一位白血病患儿的父亲记录了女儿罗一笑在患病期间的一些故事,让不少网民深受触动。这位父亲表示自己拒绝了很多公益基金的帮助,将选择以“卖文”的方式来为孩子筹集善款,因为有机构答应他文章每转发一次,就会自动为笑笑捐赠一元钱。
一时间,成千上万的网民开始疯狂转发这篇文章,并通过微信打赏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心。文章首发的微信公众号以及笑笑父亲本人的公众号短时间内达到五万元的赞赏上限。而这位父亲,也在自己公众号的后续文章中说,网友的善款超出了自己的预期,表示自己已经被钱“砸晕”了头。
事情不断发酵的同时,不少人也发出质疑的声音。一张出处不明的微信朋友圈截图显示,有网友站出来说自己的朋友就在抢救笑笑的医院科室任职,笑笑实际的医疗费用在日均5000元左右,目前总花费已达11万,除去80%的社保报销外,笑笑父亲自费仅为2万。首发公众号的文章存在数据夸大,消费网友的行为。同时,另一张截图爆料笑笑的父亲在深圳有三套房子,医疗费用全靠网友捐款,并没有动用自己的财产。更有甚者对“卖文”这种形式本身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与其放着直接求助的渠道不用,反而通过转发来筹集费用,这分明是首发账号的营销行为。
短时间内,各种信息甚嚣尘上。大部分流传出来的都是单一信源信息。夹杂在这样的信息潮中,普通网友根本不能分辨真假,所以,事件的舆论氛围慢慢从文章爆红伊始的一面倒演变成各方的言论混战,令人唏嘘。
当前,慈善捐助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就在今年6月,乐山的一个5岁小姑娘从五层坠楼,其亲属在众筹平台上发起了一个70万的众筹项目,仅仅14小时就完成了筹集。与“笑笑”这件事一样,很快便有留言称小姑娘的父母工资不菲,名下有三套房。但是所幸之后当地媒体出来辟谣,表示小姑娘的父母已离婚,且双方工资仅2000元,三套房产已挂至中介出售。
小堇撰写此文,并不想给“笑笑”这件事定性,也不想在舆论中“站队”。但显然,网络已经变成流言滋生的温床。信息的快速传播,让各种缺乏论证的言论肆意横行。从吸收辐射的仙人掌、醉酒后被割肾再到有辐射的WIFI,多少看似逻辑严密的谣言,给普通民众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和损失。我们就不难理解,部分网民们在面对“笑笑”事件时,普遍存在着一种“狼来了”的心理。
显然,互联网舆论正滑向“失控”的边缘。
本世纪以来,网络舆论因为其优于传统媒体舆论的开放性、交互性和传播速度,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但是网络舆论失控的现象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发布《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在移动互联发展迅速的今天,小堇猜想这一数字可能已经上升到了50%以上,互联网早已变成新闻舆论的中心。
今日的互联网不缺乏信息,但是缺乏真相;不缺乏意见,但缺乏权威。这样的时代环境,人人都是传播者,整个互联网以个人为主体。与传统的以机构为主体的舆论产生模式相比,互联网作为一种以个人为基本社会传播单位的传播形式,可以轻松达到过去只有机构才能实现的那样的大面积的传播效能和传播效率。尤其是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哪怕你是一个平日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只要你说出来的事情,你的观点、意见以及所传达的事情,能够引起一定数量人群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振,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应和,那么就能在层层转发当中发生核裂变式的传播效应。事实的真相在这样的裂变传播中早已处于边缘位置,人们自发传播的动机已经包成“认同”导向。
而这样的“认同”导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过去,对于一个事件的求证,通常是通过一个有品质和公信力的媒体,派出素有训练的记者,到一线去采集筛选和制作加工信息并播报出来,这就构成传统意义上的“真相”。而在信息极度丰富的互联网时代,作为舆论受众,个人对信息的把握、分析以及价值化解能力非常有限。有限的信息接受渠道,也导致人们产生对现实把握的不确定性和危机感。就像蒙着眼睛走路,心里难免会有恐慌。“笑笑”事件中,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很对人的认同和反对,也是出于恐慌心理下的“靠边”行为,从而达到自我的安全感宣泄。就像乌合之众里写的那样,“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另一方面,在“笑笑”事件中,不同的信息交织虽然对网友们造成了冗杂的接收体验,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真相逐步明晰的过程。
不管事件最终的发展方向如何,我们还是要衷心祝福被疾病缠身的笑笑。小堇非常认同一位网民说的一句话,“人们从来都不缺爱心,缺的是一个公正、透明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