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继新以读读日报为例,分享了他所理解的内容的未来。他认为接下来是一个融合的时代,内容生产者、再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会日渐模糊。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离线时间(theoffline),根据知乎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黄继新在 “OFF2015·离线未来大会” 上的演讲整理。
这个主题是内容的未来,大家好,我是黄继新,我是知乎的联合创始人。非常荣幸能够得到离线杂志的邀请,我一定不会说谢邀这两个字的。得到邀请参加这么一个漂亮的活动,他们正好聊内容的未来,聊 STORIES 主题,正好也是我们最近反复思考和跟外界传递的事情,特别有机会跟大家聊一聊我们的想法。
如何阅读?其实和这个很贴近。内容的未来其实比我这个本身的标题更贴合,我们要思考接下来的内容是什么样子的。
说到阅读这个事情,阅读是一个非常需要长时间的注意力的事情。但是说到注意力,前一段时间我的同事给我发了一个链接,是美国国家生物信息技术中心在今年 5 月份发布的一个报告,讲到的是今天的人们平均注意力保持时长。本来我想问一下大家的,今天人们注意力保持时间是 8 秒钟,而作为动物界里面以注意力缺损闻名的金鱼尚且有 9 秒,我们连一条金鱼都不如。
作为上台本来很紧张的演讲者,我问过同事,是不是应该每 8 秒钟休息一次,玩玩手机什么的。但是这件事情对于买票进来的人不太公平。
言归正传,我们聊一下我们的未来,我们在做很多与内容相关的事情。知乎实际上是做内容的生产,从知乎上看到的新的产品,从知乎日报到现在的读读日报,我们的内容会不会传播,接下来内容的传播是什么样子?
从过去到现在:内容传播的演变
说到传播,说一下我们的思考。我们说过去的这些年来,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内容的生产和消费的角色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生产和消费的角色变化促使了生产者的变化。这个变化怎么来的呢?从最早的时候,我把互联网门户也算在这个时代,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在一个时期。关于内容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内容消费者,一种是内容生产者。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是内容消费者,极少数人受过专业训练,极少数人是生产者,绝大部分人,如在下、诸位你我。我曾经在媒体待过,媒体也是,我们都被钉死在消费者这个角色上。我们只是捧着报纸上盯着屏幕上的那双眼睛,我们很难进入到报纸里面或者进入到电视屏幕里面,除非我们自己摊上大事了。
这个时期,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浩瀚内容消费者中不起眼的小星星,毫无特征,面目模糊。十年前出现的一个新的角色,随着一些新兴的互联网的技术和产品的崛起,一部分消费者他们可以通过一些新生工具,最典型的就是维基百科和博客,他们可以参与生产行为了,我们知道因为这两样东西能生产的人--维基百科的编辑和博客的作者,绝大部分都不是传统内容生产者里面出来的。
所以那个时候西方的评论家非常愉快地给新出现的角色起了个名字叫做 Prosumer,就是生产者 Producer 和消费者 Consumer 两者的结合。所以一方面他们也是消费者,消费传统生产者生产的内容;同时他们也是新的生产者,他们提供内容给其他的消费者,但是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头看,我们知道这一点,这个词已经销声匿迹了。在座的诸位我看面孔还是很年轻的,相信想不起来 Prosumer 这个词了,不再存在于记忆和脑海中了。
回头看,我们今天看看在座的,在座现场有四五百号人,有多少人参与到编撰维基百科,有多少人因为写了博客获得了比当前自己的头衔更大的声望,非常难。所以 Prosumer 是美好的词汇,但是仍然只有极少部分人才可能从消费者的角色脱离出来。即便如此,当年那些 Prosumer,即便你的文章再妙笔生花,阅读量也比不上纽约时报的文章;再怎么生动有趣,播放量也比不上 CNN 的播放量。所以这个词消失掉了。那个时候,我们大部分人仍然还是浩瀚的内容消费者星空中,不起眼的星星,毫无特征、面目模糊。
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时期,Prosumer 就算生产了内容,也很难得到广泛的传播。
接下来有趣的事情发生了,社交网络的崛起。还是回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但是中间的箭头从单向变成双向的了。意味着在新兴的社交网站平台上,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虽然生产的过程很琐碎,也不是很,大部分都很琐碎。在意义、价值、长度、深度上大部分比不上传统的内容生产者,但是仍然是生产。比如经常用手机拍个照片,比如北京的人最爱拍蓝天,这是最爱干的直播的事情,现在最爱直播雾霾,全年直播。
吃饭的时候,不要动筷子,先拍个吃饭的照片,或者先发一个状态,说和公司里面大神聊一聊,发现还是愿意跟前台多聊一会儿。很琐碎,但是仍然是内容生产行为,并且这种内容生产行为是有消费者的。在社交平台上那些关注我们的人,他们的消费和生产的内容,并且我们这些生产内容,在形态上和那些传统的专业机构是一模一样的。你在 Twitter 上你发了一条 Tweet,和纽约时报发了一条 Tweet 是一样的,它一样没有任何的特权,它也是 140 个字符的限制,也不会加个花边,也不会有一个独特的背景或者某些奇妙的音乐。大家是一样的,看起来平起平坐的。
而且你有足够的野心和能量的话,即便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也可以在 Twitter 上可以建立起一个和媒体相媲美的一个个人帐号。
再生产者的崛起
更大的变革在下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出现的另外一个新的角色,你看得见屏幕很清晰,会把新 Twitter 和微博放在这个时代,可能会好奇为什么 Twitter 分为两个时代,并且微博作为 Twitter 的学习者,也放在不同的时代上,因为在这个时代上发生了一个很有趣的变化,这个变化来自于在微博式微的今天,大家觉得不足为奇的新功能出现了,这个功能叫做转发。转发这个事情奇妙之处在哪呢?在旧 Twitter 上,如果你使用官方提供的转发功能叫做 Retweet,如果你使用官方的转发功能把别人的 Tweet 到自己的线上,结果就是原文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自己的 Timeline 里面,你不能对此做任何的修改和改进,你不能做任何的编辑和加工,你不能附加任何你脑中的信息和价值。但是在微博和新 Twitter 上,当你转发的时候,你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附加你个人的信息,你自己的新的思考,而且回过头来看,我们都知道,你自己附加的内容和原文和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内容。这一下就跨越了之前的那种琐碎的内容生产,虽然还是很短,但是你们创造了新内容。
这是几年前的趋势,那时候我给新出现的角色起名叫再生产者,Reproducer,Reproduce 来自于英文,原意是重录、重印,比如说翻刻一张 CD 是 Reproduce 行为。拿大学图书馆比较典型的,借出书,在复印店复印出完整的一本书,那个是 Reproduce 行为。Reproduce 是再生产,但是在移动互联网,这种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可以附加之上,在上面给个东西,听起来像当年的《兰亭集序》,其实原体就那么一小点,附加的东西一大堆,很像那个东西。我们经过微博的兴盛,回想发现了这一点。我们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并且可以超越琐碎,在原文上附加的信息有时候能跟原文价值一样,有时候甚至能够超越原文价值。
举个例子,微博上有一个帐号叫做日式冷吐槽,有一个小栏目叫互动冷吐槽,干吗呢?把一个图片扔出来,请微博关注者去给图片配上文字。比如这个,一个雕塑:人脸、仰面朝天,不知道脸上顶了什么东西,配上文字之后效果拔群:即使受了再大的委屈,也不让眼泪流下来。这句话成为这个图片最受欢迎的转发语。
所以这个时代,再生产者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特征。
让我们大胆预测一下内容的未来
接下来,我们说内容的未来就是做了一个梳理,我们对未来的思考也是基于这个梳理的。接下来是什么未来呢?像刚才讲过这个时代的变化,它的背景、特征,是屁股决定脑袋,因为在互联网行业,我们觉得所有的变化都是技术和科技的变革带来的。
我们接下来说我们思考未来,是基于我们科技变化的未来这个前提进行思考。科技业接下来有什么未来呢?我们的理解是接下来是一个融合的时代。可能有新名词产生,Prosumer 过时了,Reproducer,我自己想的现在也没有人提了。但是不管有什么新角色产生,未来各种角色在一起,可能会是一个融合,这个融合怎么来的呢?这个融合是整个科技都在发生着同样的变化,比如说操作系统,安卓--世界上最大的手机操作系统;Google,同时还有一个笔记本操作系统,Chrome OS ,包括新闻说,Chrome OS 合并进入到安卓里面去。这个事情即使作为从业者来说,我在三五年前都觉得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笔记本 PC 系统可以和手机系统融合,微软做得也很先进。微软最近发布的平板电脑第四代,评价也很高,用的是 Win10,Win10 就是 PC 的系统。微软也说我们要把 Win10 放在手机系统里面去,所以这是操作系统的融合。
我读到这篇新闻的时候,我的推荐语是:在操作系统融合这件事情上面,Google 都走到了苹果前面。操作系统融合背后是设备的融合,我们以前讲计算设备,后来我们出现了手机。手机开始的时候,计算能力没有那么强,我们叫智能设备,计算能力强了,还叫智能设备、移动设备。而且不一定是移动的,智能化这么厉害,冰箱和烤箱智能化能赶上手机吗?赶不上,我们管它叫连接设备。我们不停造新词来描述这些事情,因为旧词越来越难以区分边界,这些边界在消失。边界消失带来的融合,我们觉得在未来的事情上,它的融合,梳理了这些角色的变化,内容是消费者和内容边界的消失,接下来带来的是所有的角色会融合在一起。
在这个时代,内容会和所有的角色融合,内容再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会三位一体。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举个现成的例子,弹幕视频网站,A 站 B 站,相信在座的不少人每天都在看。在弹幕视频网站上,当我们看一个视频的时候,我们是内容的消费者,我们看一个视频特别好玩,忍不住,我想加一个弹幕评论,我们就成为了一个内容再生产者。我们附加的评论和其他的弹幕评论和在一起,附注于原文,就创造了新的内容。同时,如果在一个视频里面那么多的弹幕评论的发布者里面潜藏了很多视频的 UP 主,我们知道 A 站 B 站,UP 主是视频的生产者,所以在同一个视频里面,内容生产者、再生产者、消费者边界是混在一起的,也是分不清谁是谁的。
我每次举这个例子的时候,都会有人问,弹幕评论和互联网评论有什么区别,就是评论而已。评论到今天,还是新鲜的产品,很多人用。但是弹幕评论,回想我关于再生产者的定义,所有的评论,如果叫评论,一定和原作品是区隔开的,不管中间的线是粗还是细,都是区分开的。但是在弹幕评论这个事情上,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能适应这种消费习惯。我都不知道消费什么,但是在弹幕这件事情上面,弹幕就是内容本身。
读读日报也是一个现成的例子。有一个日报是非常好看的日报,它的创建者 Magasa 是国内很有影响力的青年影评人,他在读读上创建了阅读量,专门推荐长篇的文章,他自己喜欢推荐,他也喜欢看别人的推荐。前一段时间 Magasa 推荐了他三四年前写的影评,推荐语是,过了三四年来看,中国电影还是没有什么变化。按说一个三四年前发的影评我是没有兴趣翻回来看的,但是因为这个推荐语,我就去看了,看完以后,我觉得写的很好,我把他的篇幅在他的推荐基础之上,加上了自己的推荐语。我说的确是,中国电影是不怎么长进的。
同时 Magasa 又在订阅我的日报,在一个作品里面生产者、再生产者、消费者不是说是分不开谁是谁,而是同一个人同时扮演三个角色。所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认为读读日报就是相应内容的生产者、再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二为一的时代。读读日报就是因为这样的时代而产生的,在读读日报上,你创建一个日报,他的主题是风格,你可以决定你的读者叫什么名字,也是生产者;当你推荐内容,当你把你的所思所想,你自己的独特价值附加在原作之上的时候,你是再生产者;当你订阅别人的日报,消费别人推荐的内容的时候,你是个消费者。
具体说举几个快速的例子,怎么做这个事。在读读上可以围绕一切主题创建日报。日报看名字都知道干吗的,好多公司在招人,同志日报,妇科病去死去死,好多公司在招人,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一种玩法,就是汇总交互信息的。然后中国足协招聘,拯救中国足球,还有虚拟现实想起来拥抱。
除了我们鼓励用户围绕一切主题创建日报,我们认为所有推荐内容应该不受任何来源和形式的限制。有人推荐淘宝的链接,有人推荐虾米、网易音乐和 QQ 音乐的歌曲链接、音乐链接,不在乎边界。有人推荐有名的平价餐馆,点开了就是餐馆的页面,非常普通,但是推荐写的非常之好。
这就是再生产者价值的地方,我们认为再生产这个事情,能够释放非常多的人的创造力和能量,内容的加速传播也有赖于此。这个文章——杰克船长有可能凭此电影冲击奥斯卡,推荐说 “没可能”。看起来很残酷,其实这个日报叫做正在上映和即将上映的日报,大部分的推荐都比这个写的长,我用这个大屏幕看起来清晰一点。正在上映和即将上映的日报会把每周中国大陆电影院上映的电影,通过推荐语详细地点评,告诉你好还是不好,值得看还是不值得看。
“黄晓明和 Angelababy 的婚礼我是随了份子的”,这个新闻在我的朋友圈里面出现过三四回,我一直没有点,不是说我多么抗拒八卦,我会点八卦,但是它不吸引我兴趣。但是推荐语在读读日报上,我就手贱了,说 “为什么只请到了娱乐圈的半壁江山,因为汪峰没来”。然后这个叫做整点新闻,用一针见血的方法来点评当时发生的新闻事件。
我老强调个性主题和个性的推荐语,我们在乎性格和气质。因为既然我们说人即媒介,我们说这是个人即媒介的时代,性格气质就是体现每个个体,做媒介特性的最佳的表达之处。我们还有很多细节突出创建者的个性。举个例子,小例子,每个日报的创建者可以给它的读者定义一个名字,日报深夜惊吓,读者叫受惊卵。还有日报内容的未来,读者叫瞎操心人士。神经病歌单:抖腿的歌单,它的读者叫小马达。所以读读日报希望它是一个放大人即媒介价值的产品,称为是有温度、有人味的一个好内容推荐器。我们希望每一个主编都可以成为读者,同时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成为主编,这两个角色无缝地切换,将给内容的消费和内容传播带来一些新的价值,我希望读读日报是实现生产、再生产和消费三位一体的产物。
一位 Jonh Donne 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希望在读读日报上,与这些角色边界相比,人们可以随时切换角色,在读读日报,我们希望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孤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