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见到大佬们在各种场合下提及战略一词,平安老板马明哲说一流的战略,二流的执行,不如二流的战略,一流的执行。
那么战略到底是什么,执行又是什么鬼,战略无法落地是谁的问题?是CEO战略制定问题,还是具体执行者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例子,相信都知道辽沈战役吧。
当年,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
蒋介石组成东进和西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和沈阳地区东西对进,增援锦州。而东北军野战军则采取惯用的围城打援战术,誓要攻下锦州。
在南线坚守核心阵地塔山的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以“人在阵地在”的架势,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陆海空立体进攻,鏖战6昼夜,歼敌6000余人。
林彪当时更是放下话来:我不要伤亡数字,我要塔山。
至于结局当然是东北野战军顺利的拿下了锦州,实现了毛泽东最初定的目的,打通了解放军入华北平原的通道。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出锦州会战的战略目的是:打通解放军入华北平原的通道,其可量化的目标为打下锦州、占领锦州。
战略制定者为毛主席以及背后参谋团,在分析地理和当时东北局势后,毛主席等定下打锦州的战略。
而在企业里定战略的角色,一般为CEO与其智囊团。
至于战略的指定肯定也不是拍脑袋的,也都是有推理过程与数据论证的,是结合自身和外部环境推理出来的结论。
这个案例里,东北野战军使用了我党惯用的战术,就是围点打援,围住目标城市,打击敌方援军,即使城内敌军再强大,也耗不过供给短缺。
林彪受到毛主席的战略要求后,开始拆解如何打下锦州,需要部队死守住敌军援兵,还需要组织进攻的力量,我们习惯把林彪这个层级定义为战略拆解层。
在企业里,也需要这样的角色,来拆解CEO们制定的战略,把大目标拆解成部门指标,然后再指派部门人员从事不同的工作来实现部门指标。
互联网公司可能打的更加零散一点,实现某个战略目标,用户体验、产品经理、技术部门、市场部门、其他部门都各自需要做什么。
CEO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也需要考虑自己这些部门的能力,他们各自对战略目标的影响(权重),再去制定可能实现的目标。
林彪定完部署了,接下来就是各下属部门如何高效的实现林彪部署。塔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最少的兵拖住敌人援军。
战役后统计,东北军死伤3000多人,国军死伤6000多人。论胜利原因,一方面是战略部署正确,另一方面是不怕死的精神,也就是与阵地共存亡、誓死守住阵地之类的精神。
再往下拆解,就是东北野战军的人员素质,假设个个都是神枪手,可以花更少的弹药达到这个目标,也或者是更少的伤亡。
而神枪手、神炮手等,都是具体的行为,这个为重复连续的结果,就像程序员写代码,天天写,闭着眼睛也知道代码部署在哪个位置,也知道如何改。
在企业中,多为企业的各种业务大牛,就像我刚才说的程序员就是一类大牛,他们的熟练程度越高,业务能力越强,战略就越容易达成。
通过对锦州会战的复盘,我们发现一个完整的战略应该包含如上因素,制定目标、目标拆解与高效执行,每个环节都是上级的子集。
回到开头的问题,企业战略无法落地是谁的问题,这其实是大多数企业当前遇到的问题,CEO天天想出路、搞创新,想好出路却总是执行不力。
我觉得这是目标拆解层的问题,回到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的军事素养、装备、供给等远没有国军高,但结局是东北野战军赢得胜利,
由此可见最底层的执行影响因素在三个层级中最小,至于战略,大佬们常把三流的战略,一流的执行挂在嘴边,由此可见战略影响因素也很有限。
就没有所谓的坏战略,只有坏的目标拆解层。为什么这样说,其实不止辽沈战役,从古至今以弱胜强的案例多不胜数,都可以验证战略拆解层的重要性。
嗯,这些大概就是你们天天说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