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忙,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有趣的是,一旦一段时间没有写字,就有设计师小伙伴们在社交网站上私信,说yoyo老师是不是很忙啊,好久没有写文章了。其实,构思一直有,就是没动笔啦,今天好好写一个话题,关于设计师的自我认知 >>>
最近读完一本书,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写的定位,收获很多,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思考定位对产品设计的价值,我先想到的反而是设计师小伙伴们经常问到的设计师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进步的话题。从这本书的基本思考维度,能从定位这个角度去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感觉挺奇妙的,有时学科真是相通的。
设计师进步,除了设计技能、职业平台、工作态度等基本点,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认识自己,识别自己的位置、优势、缺点等,然后找准方向突破。
所以思考的第一点,设计师如何认识自己
如何认识自己,自我思考是一个必须的方式,今天想讨论另外一个方面,别人如何认识你的。
“定位需要逆向思考,定位需要从潜在顾客开始,而不是从自己开始。”
设计师在职业场合,能清晰了解自己的定位吗?可能很多设计师说,能。我觉得,不一定。
设计师明确了解自己的工作种类,交互、视觉、前端、动效、用研、品牌等,在一个团队承担新人、骨干、管理者、决策者、总体制定者等角色,这些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设计师的定位。
设计师是一个天然标签的群体,因为设计师的风格足够鲜明。
一个30人的设计团队,肯定是有30个不同风格的设计师,背景、思考方式、快慢、开合都不一样,很难有两个雷同的设计师。设计师有独特的风格,但是设计师能准确理解自己的定位和风格吗?
在腾讯、华为工作的时候,我都带着团队玩过一个游戏,游戏很简单:
一个大白板,写上团队每个人的名字,然后每个人的名字下面有一列空白。先请每个人写一张小纸条,写上他们分别认为其他同事对他们自己这个设计师的认知和印象,然后贴在自己名字下面空白栏目的第一个位置。
然后请每个人对其他每个同事都分别写一张认知和印象,贴在其他同事名字下面的空白处。
简单来说,如果有5个人,ABCDE,A先写一张他/她感觉其他同事对他/她自己的认知,然后A再写上他/她对BECD每个人的印象和认知。
这个游戏是很有乐趣的,大家可以真实反馈对其他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游戏一开始总是很欢乐,但是到了结果展示的时候,每次都有同事有若有所思的表情。
因为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结果差距很大。
每次游戏都有一个现象,少数人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和别人对自己的认知是一致的,大部分人是不一致的。很多人对自己突出特性的认知,且认为很明显的一个点,却被所有人忽略,而他有时没有想到的点,反而被每个人识别。
例如A对自己的认知是,设计稿细致、创造力强,但是大家对A的认知基本统一是,工作狂、反应敏捷。这是自己对自己认知点与大家认知点不同的例子。
例如B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反应慢、思考过程长且出活慢,但是大家对B的认知基本统一是,稳重、踏实、能控制自己的工作节奏。这是自己对自己认知点观察角度与大家不一样的例子。
作为一个设计师,都对自己有一定要求,且希望自己的定位、风格、印象、标签是什么样子。但是真实工作环境中,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去看你去理解你。所以设计师应该时刻保证对自己的理解,并从周边环境得到对自己的真实印象,然后再调整自己往最优化的工作状态去调整,这才是优质循环。
如果工作场合中,设计师总是被别人的印象带着去改变,这时设计师的发展是不可控的,因为这是一个被动的进步过程,方向无法预期无法掌控。遇到好的环境,能成长迅速,遇到不好的环境,就麻烦一些。这也是一些小伙伴换了工作环境,工作效果迅速变好/变糟的原因。
个人认为正确的方式是,对自己的认识足够清晰,且能有明显的特性展现出来,引导周边环境(公司、部门、上级、平级、下级)去理解你的特性,让别人对你的印象是你控制的,那设计师的发展就是相对可控的。这样的工作方式会帮助设计师建立一套自己的工作体系、信心,帮助设计师在任何环境都能保证自己的设计输出和工作发展。
回到开始提出的点,定位要同时从周边开始,不要仅仅从自己开始。
一个没有任何反馈的环境是可怕的,没有人有义务天天主动提醒你,所以自己常思考,保持观察和思考的敏锐,非常重要。
认识了自己,就要聚焦,这是进步的一个方式。人的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需要把自己最优势的地方扩大,然后弥补必须解决的缺点。
所以第二点,聚焦解决问题
讲一个例子,设计师A需要给客户讲述一个设计方案,目标是客户能接受并认可设计方案。
这时设计师对自己的认知是:
设计方案思考成熟。
设计稿优质。
案例展现充分、论证逻辑严谨。
这是好的方面,这时设计师应该做的就是把Keynote再优化做到完美,设计方案思考成熟,再额外准备一些设计思考方式,并找到一些反面的设计案例来证明为什么这个方案针对现有商业情况是唯一合理的。设计稿优质,再用心思安排设计稿展示思路,讲故事,铺垫起承转合,构建设计曝光的精彩环节。案例展现充分、论证逻辑严谨,更需要自己挑战自己的思路,假想自己是提反对意见方,自己轰炸自己,然后自我攻防后保证逻辑的严谨度到最好的状况。
然后设计师对自己的不足认知是:
客户是外国人,自己英语不是很流利。
正式的演讲场合经验少。
客户是第一次见,演讲前没有任何交流机会,较为生疏。
时间紧凑,不能面面俱到,设计师A决定聚焦到第一个问题,因为正式演讲场合经验少的缺点短期无法弥补,而客户在地球另外一边,暂时也没有办法提前熟悉。所以设计师A天天对着镜子练习英语演讲,把设计方案讲得滚瓜烂熟。至于另外的两个点,就硬着头皮上。
聚焦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是做起来很难。很多人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想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很多时候聚焦意味着,说不、忽视、放弃。
设计路上是这样,职业发展道路也是这样,不要试图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就算美国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也是代表部分人的要求,不敢说让所有人都支持他/她的。
最后一点是,坚持
有一些事情,做了立马有效果,得到好处。
有一些事情,要做很久,才会有效果,会厚积薄发越来越好。
两种事情我们都要做,第一种事情总是少见或者要付出代价的,第二种事情感觉长远来看更靠谱一些。
认识自己,反复认识自己,并控制自己的被认知,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
谢谢阅读!
thanks,y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