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看世界,视野大不同_摄影技巧教程-查字典教程网
微距看世界,视野大不同
微距看世界,视野大不同
发布时间:2015-05-12 来源:查字典编辑
摘要:生态摄影魅力所在,除了镜头下的躯体之美外,举凡脱皮、猎食、寄生甚至繁衍……等生态过程,也都能透过生动的影像画面忠...

生态摄影魅力所在,除了镜头下的躯体之美外,举凡脱皮、猎食、寄生甚至繁衍……等生态过程,也都能透过生动的影像画面忠实记录下来。生态摄影并不像一般摄影纯粹着重美学呈现,而是生态与摄影的结合,可让摄影玩家在观察、纪录过程中,间接体验生态之美与上天造物的奥妙;但由于生态摄影必须经常深入山林溪瀑寻找拍摄目标,忍受风吹日晒与蚊虫叮咬更是家常便饭,所以建议有意跨足生态领域初学者,不仅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外,最好能有强烈的兴趣为后盾,不然很容易半途而废。

台湾是昆虫的天堂

学习生态摄影,首先要懂得何谓昆虫才可以。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里的昆虫纲,具有6只脚,2对翅膀,触角2根,复眼1对,单眼2-3个,至于大家所厌恶的蜘蛛由于拥有8只脚,再加上是昆虫天敌,所以并不属于昆虫体系。

目前台湾已记录昆虫种类约有20万种之多,其中尤以鞘翅目最多,鳞翅目次之,若以全台3,600平方公里来计算,昆虫密度堪称世界第一,俨然就像是个大昆虫馆,几乎处处都能看到昆虫身影,尽管拥有如此得天独厚拍摄环境,但嘎嘎建议各位初学者在学习生态摄影前,最好不要对于某些昆虫存有喜恶的预设心态,因为即使是可怕的毛毛虫或者恶名昭彰的蚊子、苍蝇,在生态平衡维持上,和其他昆虫一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也是学习生态摄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更是认识生态循环体系最直接且最有用的体验方式。

红腹细蟌:一般称牠豆娘,和蜻蜓不同在于本科休息时翅膀通常是合并迭竖于体背,两颗复眼分离呈哑铃状,头顶上方的3颗为小眼也具有视觉功能。(C a n o n20D+100mm macro +MT-24ex+580EX, F32, 1/125, ISO200 )

绿胸晏蜓:体色绿色,复眼绿色,常出现于湖泊或池塘上高空飞行,但却不容易拍到,因为很少见到牠停栖,简便的方法就是用网捞下来,再将牠置于树枝上,通常会有5-10秒的时间可以拍不会立刻飞走。 (Canon20D+100mm macro+MT-24ex, F32, 1/125, ISO 200 )

蜉蝣:稚虫生活于水中,幼生期很长,有的要脱皮20余次,成熟的稚虫爬出水面蜕皮成亚成虫,翅膀颜色较深,需再蜕皮一次才能变为成虫。成虫的寿命短只活2-3日,故有「朝生暮死」的称号。(C a n o n 20D+65m mmacro+MT-24ex, F16, 1/125, ISO 200 )

多看、多拍、多观察

一张优秀的生态照片有时会比肉眼所见昆虫更令人感动。以往,生态摄影都是生态学家专属领域,但随着数字相机的普及,也助长生态摄影的拍摄风气,让有兴趣者可更近距离观察与纪录昆虫的一切。一般来说,若要拍摄体型较大的昆虫,像是凤蝶、晏蜓、大蝗、螽蟴、螳螂……,使用一般的相机或镜头即可拍摄;但若是体态较小的灰蝶、弄蝶、金龟子、天牛、金花虫、瓢虫、叩头虫、吉丁虫、蝉、萤火虫……等,就必须透过微距镜头才能拍出清楚画面,而这正是属于微距摄影的范畴,所以在使用器材及技巧运用上,和人像、风景或其他拍摄主题会有极大的差异,可是它却和之前所介绍的飞羽摄影有些雷同之处,除了具备基本拍摄技巧外,对被摄物习性也要有基本的认识,才能找到昆虫、甚至接近昆虫,如此,才有机会捕捉到最理想的影像画面。

另外,很多初学者刚接触微距摄影时,都会觉得无所适从,其实说穿了,诀窍就是有空多拍、多走、多观察,看到昆虫就拍,有机会就尽量多拍,但不管如何,回到家后,图像文件案一定要进行分类管理,而且不知名的昆虫要立刻查图鉴搞清楚,尽管过程有些繁琐,可是慢慢懂得诀窍后,你就会爱上牠们,并且享受微距摄影的潜在乐趣!

摄影教程

瘤喉蝗:草丛里常见的种类,体色绿色,后腿粗壮善于弹跳,具咀嚼式口器,从脸部正面可看到大眼睛、大牙齿的怪模样,但下方那2排齿列状的东西不是牙齿喔!这是上唇,而大颚则藏于嘴唇的下方才对。(Canon 20D+100mm macro+ MT-24ex +580EX, F32, 1/125, ISO 200 )

紫红蜻蜓:雄虫紫色,雌虫金黄色,这是一只雌蜻蜓。蜻蜓科的2个大复眼紧紧相连,复眼上、下颜色不同,双翅向两边摊开无法合迭。紫红蜻蜓为常见的种类,喜欢在池塘附近栖息,是拍特写最佳的模特儿。(Canon 20D+180mm macro+580EX, F18, 1/125, ISO 200 )

微距摄影的镜头选择

生态摄影与一般摄影最大不同就在于「镜头」选择,生态摄影所使用的是微距镜头,是针对生态纪录需求所量身订作的专属镜头,镜头放大倍率除了可达1:2、1:1甚至1:5外,还能连续对焦至无限远,当作一般镜头来使用,是款实用性相当高的镜头款式;而且有别于一般镜头焦点需要在无限远时,才能显现最佳解像力与暗部反差效果,但微距镜头的设计原理恰好相反,在近距离拍摄时,就能提供高质量的显像效果,相当符合生态摄影的使用需求。

目前市售微距镜头依焦距不同,大至可分为标准微距镜头(含50-60mm)、中焦距微距镜头(90-105mm)及望远微距镜头(180-200mm)等三种,但对于入门者来说,该如何选择适当镜头呢?若是一般花草静物或者1-30公分中小型昆虫拍摄,建议使用50-100mm左右的微距镜头即可,不仅镜头焦段适当,也相当符合一般初学者的拍摄需求;至于要拍摄动态昆虫或者其他比较敏感生物时,则比较建议选购长焦段微距镜头拍摄为佳,像是100-200mm等焦段的望远微距镜头就相当适合,可在不惊扰昆虫前提下,轻易捕捉到所需的影像画面。另外,若要拍摄0.3公分以下小昆虫,则需于镜头前方外挂近摄镜头或近摄镜片,或者在镜头与机身间加装增距镜(或蛇腹),才能顺利捕捉渺小昆虫的细微影像。

目前嘎嘎常用的四颗微距镜头,分别为CanonEF 100mm F2.8 Macro、Canon EF 180mm F3.5LU Macro、Canon EF 60mm F2.8 Macro及CanonMP-E65mm F2.8 Macro;其它相机厂牌也大多有发售相接近焦段的镜头,但不管选购哪颗镜头,建议尽量能以定焦镜为主,除了利于对焦、操控外,所捕捉的影像质量犀利程度远远优于变焦镜头。

举尾蚁:体长约3-4mm,喜欢翘起水滴状的尾巴,胸、腹间具腹柄,触角膝状,跟蜜蜂一样属于社会性的昆虫,但比较不同的是,蚂蚁拍摄难度较高,除了要1:1微距镜头外,还要再加上2-3倍镜才能拍出清晰影像,而且蚂蚁相当好动,拍摄时,必须加上闪灯辅助,才能顺利捕捉瞬间影像。(Canon 20D+65mm macro+ MT-24ex, F16, 1/125, ISO 200 )

斯文豪氏天牛:属于甲虫类,体色蓝色具黑色的斑点十分醒目,为台湾特有种,是喜欢收藏标本人士的最爱。天牛科具长长的触角,眼睛很大,大颚较为发达,所以有喜欢啃食木头的习性。(Canon20D+100mm macro+ MT-24ex, F32, 1/125, ISO 200 )

生态摄影必备饮水、口粮、防蚊液

由于生态摄影拍摄场景皆在户外甚至深山野岭,若是有计划长时间外出纪录,除了记得要带足口粮及饮水等维生物品外,避免蚊虫叮咬的防蚊液更是不可或缺,以免拍摄时会被蚊虫叮得满头包。另外,嘎嘎也建议,由于生态摄影环境阴晴不定,所以,除了记得携带雨具外,最好可以选购内建防水套的摄影背包使用,才能避免摄影器材受到雨水眷顾。

昆虫摄影表现哪些主题

昆虫虽小,但透过微距镜放大观察,影像效果仍相当可观,有时还能展现出类似风景摄影的磅礡气势,一般来说,只要适切的表达该昆虫特性,都会吸引众人目光,甚至感动别人。以下嘎嘎整理出昆虫摄影表现的几种方式,可作为拍摄时的参考重点。

斑纹:昆虫体表或翅膀上的斑纹。

色彩:昆虫体表或翅膀上的色彩。

造型:各式各样的昆虫造型曲线。

吃相:观察昆虫吃什么?怎么吃?

求偶、交尾:观察昆虫的求偶及交尾的样式。

天敌:观察昆虫与天敌间关系。

生活史:观察昆虫的一生,卵、孵化、幼虫、蜕皮、羽化的过程。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昆虫怎样躲避天敌及与环境的关系。

有趣的行为:观察昆虫各式各样的行为。

昆虫摄影的相关配件

闪光灯

闪光灯是微距摄影重要配件,尤其在拍摄1公分以下的昆虫尤为重要,因为在拍摄时,镜头若越接近被摄物,画面景深就越浅,破解主体可能只有局部清楚,而显得不完整。虽然缩小光圈可以让影像效果更为清晰些,但由于缩小光圈,也会间接让进光量变少,若是手持拍摄就容易产生影像晃动问题,而这时闪光灯正好提供绝佳的解决方案。

在阴暗的环境拍昆虫,一般我们会以机身上的外挂闪光灯为主要光源,但有时利用相机内置闪光灯补光也有不错效果;另外,在明亮的阳光下拍昆虫,闪光灯也可做为辅助光源使用,可补强自然光源无法直接照射位置。

若是在近拍0.3公分以下的昆虫时,由于镜头十分接近昆虫,闪光灯因为工作距离受限,而无法将光线完整补在被摄主体上,导致拍出的画面会出现下半部全黑或光线不足的情形,此时,就需要有第2盏闪光灯置于镜头前方补光。一般来说,多数玩家都会使用光感应触发第二盏辅助闪灯,而这支手持的第2盏小闪光灯作用,不仅可任意移动位置来辅助主闪灯补光不足部分,对于消除闪光灯所留下阴影现象,也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脚架

拍摄静态的昆虫时可以使用脚架辅助,虽然脚架机动性较差,带着走又相当笨重,但在光线许可下,将相机架在脚架上,并将快门调慢、光圈缩小,往往能拍到闪光灯所无法取代的自然色泽,但上述模式通常比较适用于像是蝴蝶、蜻蜓……等大型昆虫拍摄,若是面对1公分以下的小型昆虫就比较不适合,因为移动过程往往会惊吓到昆虫,所以近距离拍摄时,尽量还是以手持拍摄为佳。

其它配件

以户外摄影为例,除了相机、闪光灯外,在嘎嘎相机背包或衣服口袋里尚有携带以下物品:相机或闪光灯用的电池、记忆卡、随身硬盘、镜头拭纸、空气喷刷、对焦灯、小闪光灯、闪光灯支臂架(L架)、近摄镜片或近摄镜头、防蚊液、记事纸、笔、透明盒、雨衣、遮阳帽。至于镜头携带数量,以考虑行程和拍摄类别而定,而闪光灯携带类别,则以主闪灯和附闪灯2套为主,主闪灯使用Canon MT24-EX的双闪,附闪则是Canon580EX。若没有MT24-EX双闪,嘎嘎建议可使用580EX做为主闪灯,另外再加上一支具光感应启动的小闪光灯辅助,至于闪光灯的操作使用方式,嘎嘎将会在往后几期杂志中做详细的介绍。

Canon MT24-EX及Canon 580EX是目前嘎嘎补光的主力闪灯,两者交互搭配,可营造出不同的影像补光效果。

  

由于双闪灯补光范围有限,所以,有时必须透过延伸杆外挂第二颗闪光灯进行补光。另外,L架(右图)也是许多生态玩家常用配件,不仅操控弹性大,也具备一定的补光效果,相当适合初学者选购。

目前各厂牌中焦距微距镜头一览表

到哪里拍摄昆虫?

我们常在花园、草丛或树林内看到昆虫,但多数昆虫都有其特殊的栖息环境,譬如蜻蜓常出没在池塘、溪流……等水域出没,但比较有趣的是,不同种类蜻蜓,栖息地也会有所差异,像常见的青纹细蟌在菜园、水沟甚至沼泽出现、短腹幽蟌在流动性的溪流出现、粗钩春蜓在静止的湖泊表面出现、阳明晏蜓则是在森林内的附近溪流出现,所以,若要拍摄这些不同种类昆虫,则必须先了解其个别栖息特性,才可以顺利记录到各种昆虫的美丽身影。

一般来说,螽蟴、蝗虫栖息在草丛,天牛栖息在树干,多数瓢虫群聚在蚜虫附近,至于赏花性的蝴蝶、天牛、金龟子,菊虎、食蚜蝇、蜜蜂……等,则只要在花朵附近就可找到。另外,步行虫、土椿象、白蚁、跳虫…等昆虫,由于喜欢居住在潮湿地区,所以,必须在地面附近搜寻,才能找到他们踪迹。至于多数蛾类及锹形虫,是属于趋旋光性动物,则必须在夜间灯光下才能进行拍摄。

另外,昆虫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蛹、成虫等,每一阶段的外观及习性也会不同,也都具备不同的生态记录价值,但可惜多数昆虫都藏匿于我们所忽略的环境,譬如地上的落叶、石头、树皮、墙壁或岩层的隙缝里,而且有些昆虫还会善用环境将身体隐藏其中,并以保护色或者模仿植物外观等方式来伪装,所以若要顺利找到这些昆虫进行纪录,拍摄者不仅要多加用心,对于昆虫习性的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嘎嘎随身都会携带透明观察盒,主要是为将昆虫放入容器中便于观察,如此一来,就能详细纪录昆虫细微特征及特有纹路。

除了原子笔及小尺作为生态记录使用外,携带具海拔显示功能手表,也能有助于昆虫栖息地的纪录。

怎样拍出有感觉的照片

初次尝试昆虫摄影的朋友会把昆虫拍成图鉴式照片,通常会把昆虫拍得大大的,只要清晰就好,其实生态摄影最高境界在于情境的表达,要怎样拍出有感觉的照片,才是生态摄影者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另外,每个人对于生态摄影的呈现方式各有不同,但建议初学者刚开始学习时,尽量不要以唯美影像为目标,因为昆虫是个有生命的独立个体,而且每种昆虫的形态与习性也各有特色,所以拍摄时,应该先对于昆虫生长环境多些了解,因为了解越多,也越能掌握该昆虫的神韵所在,当然所拍摄出来的影像效果,也会更具生气,而不是死板版的图鉴照片。

八仙黑斑瓢虫:属于大型的植食性瓢虫,常出现于华八仙叶面,4-10月在郊外很容易看到。瓢虫外观呈半圆球,头部小常缩藏在胸背板下方,触角短鞭状,口器也是咀吸式,植食性瓢虫会以大颚刮食叶肉再吸食。(Canon 20D+65mm macro+MT-24ex, F16, 1/125, ISO 200 )

暮蝉羽化:雄的暮蝉会在黎明、黄昏或阴天时鸣叫,台湾总共有8种暮蝉,其中以分布北部的阳明山暮蝉最常见。5~9月暮蝉若虫会钻出泥土到树上羽化,但由于多数羽化时间皆在晚上时段,所以必须利用闪灯辅助拍摄才可以顺利捕捉影像。 (Canon 20D+100mm macro+MT-24ex, F18, 1/125, ISO 200 )

昆虫摄影的技巧问题

到户外摄影穿着尽量朴素,携带器材够用就好,不要背太重的东西。清晨和黄昏较容易找到昆虫,但发现昆虫时,记得要将动作放轻再慢慢接近,尤其要特别注意脚步声,以免容易惊动到牠们。当接近昆虫20-10公分时,移动镜头的速度要变得更慢,至距离昆虫3-6公分的位置,对焦、按快门就得一气呵成。另外,拍摄0.5公分以下的昆虫时,若是处于光线较为昏暗环境下,建议可改用手动对焦,或者先调好焦距再移动相机进行对焦,就能避免对焦动作而惊动到昆虫。

若要使用闪光灯辅助拍摄,嘎嘎建议可将快门(S)固定在1/125秒,光圈(F)设定在f14-f32间,并将闪光灯设定为TTL模式,一旦发现拍摄后影像太亮或太暗时,就可立即微调闪光灯亮度钮,或者光圈大小进行修正,当然若是被摄昆虫较为安静且不怕惊扰,建议初学者可慢慢调整,直到拍出满意影像后才离开。另外,以闪光灯为主要光源,常会拍出黑暗的背景,但若要将背景画面一并拍摄入镜,建议可将感亮度(ISO)调到400-800,光圈(F) 放大至f5.6-f10,并调慢快门速度到1/30-1/60秒间,至于闪光灯则同样设定为TTL自动模式,并不需要作调整,接着只要握稳相机拍摄,就能拍出背景较为明亮影像。

当昆虫被惊动时要保持不动,因为多数的昆虫都是近视眼,只要摄影者不动,昆虫也不会因人的存在而受到惊吓,而且比较有趣的是,许多昆虫都会有区域性概念(如蜻蜓、蝴蝶),会重复再飞到原来的地点吸吮花蜜或取食,所以拍摄者只要耐心等待,就有机会拍到精彩画面。

最后嘎嘎建议,初次见到昆虫时,先以记录为主,若昆虫还没被惊动,就可采取其它角度多拍几张,但须注意主体与背景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拍摄者只要移动相机或改变摄影姿势,就能拍摄出不同背景的影像效果,当然这效果也包含构图元素在其中,至于构图复杂程度,则依个人需求而定,并没有一定的强制法则。

有时嘎嘎会利用轻型缩放脚架作为闪灯延伸杆,如此一来,就能轻易掌握闪灯所需补光位置。

嘎嘎自行拼凑的小型探照灯,采用两颗三号电池供电,在拍摄光源较为昏暗环境下可进行局部补光。

若是遇到较为好动昆虫时,嘎嘎习惯都会利用透明容器先将昆虫盖住几分钟,等昆虫安静后再进行拍摄。

雄褐翅细苹果天牛:为常见的天牛,体背褐色,身体细长,触角鞭状,具咀嚼式口器,喜欢啃食树干或树叶、花粉。雌天牛会咬破树皮产卵于树干内,幼虫孵化后也以树干纤维为食。这只天牛长相很可爱,以macro 1:1镜头,就能拍出可爱大头照。(Canon 20D+100mm macro+MT-24ex,F16, 1/125, ISO 400 )

黑棘蚁:体长约6-7mm,用100mm marco 1:1镜头就可拍得很漂亮。黑棘蚁特征为胸部背面有8根长短不一的棘刺,体色黑色具丝缎光泽,大颚发达,不过大颚通常用来吓阻天敌,吃东西主要靠大颚下方的毛鞭状构造来吸食液态食物。(Canon 20D+60mm macro+3倍镜+MT-24ex, F32, 1/125, ISO 200 )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最新摄影技巧学习
    热门摄影技巧学习
    摄影子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