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虽然现在电脑产业不太景气,但是Do It Yourself的初衷一直不变,也一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参与到DIY的大军之中。作为上世纪走来的、因为生活奔波劳碌而无暇顾及DIY的老玩家来说,看到我们在硬件社交平台不断涌入的新鲜血液,还是感到十分欣慰的。
正如我们经历过的年少无知的阶段那样,相信出少初涉硬件领域的新人,自身在这个领域的认识观尚未完全形成。于是,有了今天的箱教说栏目。今天,我们首先从批判角度来说说现在长期被撬出来却一直让人抓狂的死不悔改的机箱不合理设计。
抓狂点一:前置接口的玄学
机箱的前置接口,无疑为我们的日常使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一些不合理的设计,让我们忘记了方便这两个字,取而代之的,是抓狂。
中部或偏下接口放在电脑桌下的机箱位后,还够空间插上U盘吗?
相信不少台式机用户,都会选择将机箱放在桌子底下。所以,一些为了传统古老设计的机箱,把接口放到中部或偏下位置,那此时如果你想插U盘的话,必须对主机俯首称臣才能办到,这种设计无疑为我们带来了不便。
正上方有积聚灰尘的隐患
此外,如果前置接口区域太靠下方,就显得非常的不方便。插个U盘都得弯腰驼背,都要用户给你这机箱低头膜拜了。如果在正上方呢?这样问题就来了,毫无任何防尘措施,长期下来要沉积不少尘土。
中偏上方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对于使用移动硬盘的朋友说也是合适的
所以,使用更合理的设计是比所谓的美观度或者一致性好得多。要不使用防尘盖的设计,要不放置在前面板中偏上方。用户开心,厂商顺心,不也就是很好吗?顺便提一句,笔记本用户抓狂的USB接口彼此靠太近的设计,相信在空间那么大的台式机机箱之中不会再出现如此反人类的设计了吧!
抓狂点二:死不悔改的接线
前面提到了机箱的前置接口,那么接口的另一端那就是接线,也是值得我们吐槽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要实现机箱上的前置接口的功能,就要连接内部的线材。
零散的I/O接线
不过这么多年来,机箱上的前置接口针脚依然没变,USB、耳麦接口还好,模块化了,只要方向对,并没有什么难度,不过开关、重启、硬盘灯等针脚,依然让人抓狂不已,不仅乱成一团。这也算了,还要分正负极!小编就曾经有忘记看正负极然后装好机后才恍然大悟然后重新把机箱侧板和显卡拆下来重新接线的痛苦经验。
如果没有提示的话,只能老老实实翻说明书
本来接线就一团糟了。遇到有标注的主板还稍微好一点,遇到没标注的主板,你还真不知道该插哪!没点DIY知识,还是只能老老实实翻说明书。
事实上,主板和机箱是一个整体。我们知道主板厂商和机箱厂商当然想改变现在这种不人道的设计,不过可要冒着与以往机箱主板不兼容的风险,可不是ATX进化到ATX-II那么简单呢。但是,在这个讲究人性的社会,是时候破而后立了。
抓狂点三:PCI槽位的利用
如今,主板集成度越来越高,内置声卡、网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对于大多数的用户来说,PCI扩展位基本之为显卡服务。少部分用于对声卡有独特需求的用户,或者经常玩超频的Debug卡之用。虽然PCI槽位的地位越来越微妙,不过还是有一些设计让人蛋疼无比。
有些机箱的扩展位,会卡住显卡的接口,接口虽然接得上,不过并不稳固,容易松动,这很容易造成接触不良的情况出现,这还能好好玩耍吗?
有些机箱的扩展位,挡板采用一次性的设计。所以当你升级独立显卡、或者组建双卡时,看着那一次性使用的挡板,想想都纠结……拆了,以后当不用的时候,对比外表光鲜的设计,整个机箱却显得像残疾一样。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现在这个越来越讲究设计、个性、光效、空间的机箱时代,保留那些人性化的循环设计以及易用设计,还是能加分不少的。
抓狂点四:过时的ATX机箱
CPU位于主板上方,显卡位于下方,硬盘前置,电源后置。经过多年的发展,电源的位置从上置变更成下置的设计,避免因电源过重而导致机箱变形。并且加入了背部走线功能,提供更加整洁的内部空间。
ATX机箱,硬盘、光驱占了相当部分
这就是ATX规范是1995年Intel公司制定的主板及电源结构标准,所以在ATX规范下设计的机箱是ATX机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IT时代,一个标准能够维持二十一年的生命,并且依葆青春,实属罕见。
但是,主流硬件的变迁,光驱的消失、3.5英寸硬盘的边缘化,即使让ATX机箱箱体较大,而由于光驱笼、硬盘笼的存在,实际上机箱的内部空间并没有得到很完善的利用,同时对机箱的风道造成一定影响。
长显卡
小编家里就有一款大型的游戏机箱,使用上岸了的i7-3960X X79平台,原本使用一张三风扇长度GTX960显卡能勉强插上主板的第一条PCI-EX16插槽。但后来发现这条插槽出了故障,只能运行在X1模式,损失大量带宽,不要说游戏了,连滚动网页都不流畅。
但是,由于这个ATX机箱只预留了第一条ATX插槽的超长显卡安装空间。剩下可用的显卡插槽可装显卡的长度短了,因为被硬盘位占据了空间,所以小编的GTX960显卡装不上。于是对着这ATX机箱,小编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ATX-II机箱架构
如今,厂商跟进了时代发展,推出了ATX-II机箱。针对目前主流硬件的发展,将发热量较大的电源以及硬盘位,与板卡部分进行分区管理。ATX-II架构的内部增添了一个电源挡板,而其挡住的也不仅仅是电源这么简单,内部的硬盘笼也设计在了挡板的内部,这样箱体内的空间就更大,也为水冷、侧吹安装提供了更多空间。从而使得散热上升了一个档次。
抓狂点五:地狱级清洗难度
天朝的空气质量众所周知,即使你又多小心翼翼,无孔不入的灰尘,总会给你的生活、身体带来困扰,小编就是其中一名花粉症患者。
没有防尘网的后果
说回正题,积尘,是机箱长期使用的一个大问题。机箱长期积聚灰尘的话,会出现影响散热甚至增加硬件故障的风险。防尘与散热的均衡很是考验设计师的功力,目前不少的机箱都选择使用顶部开孔,的确是能够加强散热效果,不过顶部的防尘如果做得不好,也非常容易漏灰尘,有些厂商甚至只开孔,不做防尘,用久了,你的机箱简直成了吸尘机了。
即使有防尘网,如何取出是个问题
当然了,市面很多机箱都做成防尘设计。上下面侧面防尘网很好拆卸去清洗,有些机箱正面进风道也有防尘网,但是他正面不能开合或者侧拉,要从里面拆,把硬盘位那里的东西都拆掉才能拆防尘网。甚至一些机箱,一些机箱在电源位的防尘网,设计在机箱内部,安装时被电源压着,想清洁?先拆电源吧。
缺乏易拆设计,我们拆卸前面板会十分吃力
总而言之,小编想说的是,我们的身体需要防尘,我们的机箱更需要防尘。机箱积尘清理,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那些先动个大手术才能清理机箱的抓狂情况,还是要杜绝了吧!机箱领域天天说无工具装机,我们平时的清理,是不是也要无工具拆卸清理呢?
反思:便宜是原罪?
性价比是装机的基本追求,这话没没错。但是错就错在我们总是抱着“够用就好”的心态来宽恕自己的选择,来为自己“头重脚轻”的唯性能论找一个理由。厂商也捉住了我们这种心态而推出了各种令人抓狂设计的机箱:反正便宜,肯定有人买,管它什么好不好,反正我不担心。
当然了,我们不能否认现在的机箱发展的大方向是好的。无差异的竞争下催生了结构的进步、设计的进步、用料的进步。但是我们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地方总是不符合人意,也许很多人觉得,为了更好的价格,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