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滴滴出行来说,没有了 Uber 的竞争,但其他驾乘分享的行业问题却开始逐渐增多。
编者按:大概两个月前,滴滴出行宣布收购 Uber 中国,这一举动似乎预示着中国市场的驾乘分享大战已经结束了。然而对于滴滴出行来说,虽然没有了 Uber 的竞争,但其他驾乘分享的行业问题却开始逐渐增多,例如近期政府部门对滴滴司机的户籍限制,等等。外媒 e27 撰分析了滴滴出行在获得中国市场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滴滴出行宣布收购 Uber 中国之后的几天,滴滴出行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所有行动似乎都表明:补贴开始减少,价格开始上涨。一些媒体开始“哭诉”滴滴出行这种提价策略有行业垄断嫌疑,并且呼吁商务部下的政府反垄断监管机构进行干预。
与此同时,有消息透露说,滴滴出行可能会在 2018-2019 年选择上市,届时市值可能会达到 1000 亿美元,而目前该公司的估值大约是 350 亿美元。不过,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突破千亿美元市值对滴滴出行来说似乎比较遥远了。和千亿市值 IPO 上市的Facebook 不同,滴滴出行的商业模式利润率并不高,而且企业的运营成本也相当大。
根据某股东流出的一份文件显示,如果想实现千亿美元市值的目标,滴滴出行需要达到 800 亿美元的年均交易额,而目前他们的年均交易总额大约是 100 亿美元。
你可能会说,滴滴出行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浮出——根据最乐观的估计,城市个人交通的总体市场规模是 600 亿美元,这一数字距离 800 亿美元的交易额依然有差距。另一方面,就算滴滴出行按照现在 350 亿美元的估值上市,其年交易额也至少要达到 280 亿美元的规模,约是他们目前交易额的三倍。
所以说,这个目标似乎是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象一下,过去几年滴滴出行砸下重金做补贴,才换来了 100 亿美元的交易额,现在当他们取消了补贴,在盈利能力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实现三倍交易额的目标呢?滴滴出行如果想赢得中国市场,似乎还任重道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过去的“啦啦队”现在变成了敌人
如果现在回头再看看,你似乎会发现,滴滴出行只不过赢得了一场战役,而不是整个战争。滴滴出行并没有垄断这个市场,如今,他们更像是要在不同的前线应对更多战役。
那么,战役对面的“交战国”现在又是谁呢?相比于之前的 Uber,这些对手会给滴滴出行造成更大的破坏吗?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滴滴出行竞争对手的(不完全)列表里都有谁吧,他们包括易到用车、神州专车、媒体、公众(乘客和司机)、出租车公司、本地政府、以及其他利益集团。由于之前滴滴出行和 Uber 大战,导致人们忽略了这些隐藏在深处的其他竞争对手。而现在,随着 Uber 退出了和滴滴出行竞争,不少滴滴出行的昔日盟友开始争夺自己的地盘——这种场景,似乎在人类发展史上太常见。
2、重资产竞争对手
易到用车和神州专车都采用了重资产商业模式——他们的汽车都是自己购买的,再招聘司机座位员工(而不是“自由职业者”)。在过去的补贴大战里,他们的业务增长速度要比滴滴出行慢了很多,因为巨大的资本支出放缓了其车辆数量的增长,同时相对较高的价格也在通勤用户群内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不过,他们却“因祸得福”,成功捕获了许多高端客户,很多人选择使用神州专车或易到用车看重的是他们的汽车质量、优质的服务、以及较高的安全性。当滴滴出行试图提高服务价格时,这些竞争对手就能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已经成功获取了高端市场份额。
3、“薄情”的消费者和“敏感”的媒体
过去,得益于优惠的价格补贴政策,不少选择公共交通服务的通勤用户会搭乘滴滴。不过,这些用户也非常“薄情”,只要滴滴出行的价格变得不再有竞争力,他们就会重新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前车之鉴,比如东南亚市场的 Easy Taxi,起初他们为了吸引用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补贴,但最后随着补贴力度的减弱,也引发了大量用户流失。消费者不会因为你过去提供了低价服务,就对你心存感激,相反,他们只会指责你为了牟取利润不择手段。
而处在这种竞争关系之中的媒体,多半会为了博取阅读量和流量而选择站在大多数人这边。
4、地方既得利益者
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地方既得利益者,因此这点是不能忽略的。举个例子,过去在滴滴出行和Uber的补贴大战中,本地出租车公司可能是最大的输家,但现在,他们并不会甘心放弃。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随着 Uber 中国的出局,滴滴出行反而成为了地方既得利益者要应付的唯一目标,因为对他们而言,滴滴出行仍然是来抢饭碗的“外来者”。
滴滴出行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在他们收购 Uber 中国后不到一个月,他们就宣布和国内几大出租车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地方既得利益者存在不同的利益方——这也让滴滴出行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
5、“轴距”太窄
最近,包括北京、上海和深圳在内的几大城市在内的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监管规定。其中就包括车辆必须为本地注册车辆,司机也必须是本地居民,然而中国大城市对本地汽车数量有着严格的计划控制,比如北京本地汽车设有配额,只有靠摇号系统才能拿到本地牌照;而上海则采取了招投标系统拍牌,总之,在这些城市注册本地汽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获得北京和上海这些大城市的户口也是很不容易的。更有趣的是,地方法规甚至对汽车的最低轴距做出规定,结果导致大部分紧凑型汽车无法上路经营网约车业务。因此,只要本地监管机构生效,势必会影响到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滴滴出行车辆,也会给他们未来的估值产生影响。
那么,滴滴出行能做些什么呢?
很明显,滴滴出行还在还没有赢得中国市场,而对于他们久经沙场的管理层来说,也深知这一点。而且,滴滴出行的口袋里依然有足够的资金,也就是说,他们有能力、也必须通过创新还驱动可持续性地增长,继而确保自己的估值不会降低。那么,滴滴出行能做些什么呢?不妨看看以下几个猜测吧:
1、碾碎“反Uber”联盟
Uber 越早上市,对滴滴出行就越有利。这两家公司已经不再是直接的竞争对手了,如果 Uber 能够成功上市,实际上也是给市场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滴滴出行也能通过上市,让投资人成功退出。
2、进军更多行业领域,比如食品速递和“最后一分钟物流”,创造更多价值
其实 Uber 和 Go-Jek 已经开始采取这种策略了,不过在中国市场上,食品速递和“最后一分钟物流”不仅运营复杂,而且本地垂直领域的竞争对手也是块“难啃的骨头”。
3、出海,进军东南亚市场
虽然这个策略在操作起来并不困难,比如他们可以通过收购本地公司来获取海外市场份额,但这么做,等于让他们再次站到 Uber 和 Grab 的对立面,一旦在海外市场再次与 Uber “交战”,也很可能会对自己的估值不利。
4、开发无人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是个不错的概念,但目前而言,这个想法很可能是“雾里看花”,也存在较高的风险。
最后,有一点可以肯定:滴滴出行不会放弃,他们会战斗到最后一刻——不管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