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历史纪录片的出现,让我对央视刮目相看_电脑教程-查字典教程网
这个历史纪录片的出现,让我对央视刮目相看
这个历史纪录片的出现,让我对央视刮目相看
发布时间:2016-09-18 来源:查字典编辑
摘要: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个纪录片,叫《历史的拐点》。在豆瓣的观看人数不是很多,但是每个人给出的评价都非常高。听这个名字就和历史有关,那他到底讲述了一...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个纪录片,叫《历史的拐点》。

在豆瓣的观看人数不是很多,但是每个人给出的评价都非常高。

听这个名字就和历史有关,那他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历史呢?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年份给人留下抹不去的记忆,王朝更迭,革故鼎新,霹雳政变……这些具有“转折”或“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纪录片《历史的拐点》选取了五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关键事件,是中国广大受众熟悉的历史,也是充满话题性的焦点。商鞅是在阻力中开展变法,助推秦国走上统一六国的道路;汉武帝改守势外交为进攻策略,依靠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击败草原的匈奴;宋真宗与辽萧太后在澶州城下的一纸盟约,让一段特殊的和平时期持续了120年;郑和下西洋,引万国来明朝贡,却没有开启中国的大航海时代;甲午战争,慈禧、光绪皇帝、李鸿章、翁同龢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人物,然而海战与陆战的失败教训背后,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国殇,对手日本明治维新和脱亚入欧的西化成果在甲午一战中展露锋芒,开启了军国主义模式。

《历史的拐点》预告片(其实预告片质量不如剧)

当然了,关注我的你们都知道,我向来主要讲解幕后制作,我们前往余乐工作室,采访了这部片子的主创人员。从制作定位,到风格重现,以及重点:如何拍摄历史情境片能够更加节省费用,超级干货的内容。下面采访后第一口吻的内容再现。

余乐工作室成员合照

对了第一季10集CCTV9已经播完,9月18号会重播4集商鞅变法,10月份会开始播第二季,视频网站cntv,bilibili都有第一时间更新。

关于《历史的拐点》的宏观把控

之前我们拍过国内比较早的情景再现纪录片《公元1644》,当时反响还不错,后来受到了茨威格的《人类群性闪耀时》的启发,决定做一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刚策划时,想要呈现的转折点更小一些,戏剧冲突也更强烈一点,有些像《公元1644》,但后来还是决定把重点放在一个比较大的历史背景下。因为很多小的一个转折点史料根本查不到,然后又不能去杜撰,所以转折点关键的瞬间没有办法放大。我们就决定把转折点变成一个瞬间或者是一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就从中国历史上找了五个选题:《商鞅变法》《汉匈之战》《澶渊之盟》《下西洋》《甲午战争》。

在选题的选择上我们会考虑故事性还有对中国历史转折的影响性,然后事情里面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跟必然性相互交织的这种关系,所以基本上都是比较大的事件。其实我们所有的选题整个看下来是包含了中国历史跟整个东亚政治格局的一个变化。比如,为什么选择拍《商鞅变法》?因为它影响了秦国,它在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节点促成了中国的大一统。然后《汉匈之战》,汉匈是中原农耕民族跟草原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从所以从汉朝开始是举全国之力的作战,所以这个是草原民族跟中原农耕民族最集中冲突体现的开始。然后到了《澶渊之盟》,从汉唐以来都是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奉制度,其他周边的国家都是属国,但是到了澶渊之盟发生了一个变化,这是第一次中原王朝拿金钱换取和平,所以它是中原王朝跟草原王朝斗争新的现象的出现。然后《下西洋》其实还是一个东亚政治格局,但它的转折点是在于它跟西方大航海时代相比是封闭的。无论是规模、还是能力,我们都超过了哥伦布或者自行组织的小船队,但是他没有开启航海时代。《甲午海战》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变革,自从明朝建立的这种周边小国朝贡制度稳定下来之后,日本一直是中国的从属国,之前和中国作战它们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日本却先一步超越了中国,在甲午海战中一举歼灭的北洋水师,这个是对我们一个很大的反思的过程,所以选择这几个点也是以历史来观看现实。

如何去具体的展现出《历史的拐点》

确定选题之后,在故事展开上我们会从立意开始,会先着重于哪些事件、人物影响了历史,让历史没有按照之前的路线走下去,而是在这一刻发生了转折,所以剧中会集中的体现某个人物或者某个历史片段的重要性。比方说《商鞅变法》就是集中以商鞅的故事来展开,他是怎么以个人的影响力、以法家的治国理念影响了秦国,让秦国从一个西部偏远小国一跃成为大国,最后统一六国。澶渊之盟的拐点就是宋朝当时在战争与和平两边纠结,一开始宋真宗不敢应战,那么这时候有一个关键人物寇准,他是主战派,从而导致了开始去应战,刚开始对辽国战争中,宋朝一直处于比较劣势的状态,无意中宋朝澶渊一个守城的士兵把辽国契丹一名主帅用一个强弩给射死了,一个不是很重要的小人物把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一箭毙命,从而导致了辽国从想覆灭宋王朝到主动开始求和。所以其实在历史上这种的事件,或者不是很重要的人物导致历史进程的转向这样的点,我们的片子里也有一些重点把握。在文稿创作上,我们也完全遵从历史事件,所有的故事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然后,一般偏向主观性的观点我们都会由专家讨论完成,会有开放性的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或者对历史规律的总结讨论,但是这个评价我们的解说词还是比较冷静客观的,主观的部分大部分都是由一些历史专家来讨论完成的。

影像上的风格我们第一考虑怎么能让观众更好的感受历史氛围、情境。这是一个纪录片,所以真实感和历史感非常重要,所以从场景设置尽量的贴近历史真实,不能让观众出戏。比方说服装,我们会根据每个朝代每个历史时段服装样式来选取服装,道具场景设置包括桌椅,桌子上的锅碗瓢盆炊具饮具都是严格按照历史资料还有博物馆出土文物来进行制作的。比方说汉朝漆器都是按照博物馆进行复制的。在色调上我们有进行统一和参考,比方说先秦的故事更偏向青铜的颜色,因为它整体的场景设置比较深色一点,以青铜器为主。汉匈之战里面可能我们会更增加大漠偏黄那种苍凉的感觉,然后澶渊呢,它宋代有它自己比较简约到极致的美感,它的家具跟瓷器都非常具有那种淡雅,还是以符合历史基础上我们会统一它的风格设定。

创作上也是要基于受众的考虑,比较希望喜欢历史或者纪录片这部分受众是我们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希望能够吸引的受众不只是这些,我们这次做《历史的拐点》也是做了一个比较大的改变,在剧里面我们没有沉重的说历史,而是找了一些能够侃历史的专家,他们比较类似易中天能够深入浅出的讲解,口才非常好,能用现代的这种方法去读解历史,让观众感觉历史可能不像我们想的那么沉重。可能就是一个小人物无意中引发了一个什么事情,还有我们现在看历史人物,有时候会想他怎么做了一个那么傻的决定,但是如果把他放回当下的情况,说不定在当时是很聪明的人做的一个正确的决定。然后在画面上我们在里面各种利用影像手段提高这个片子的可看性,情景再现动画制作或者CG合成等等。然后我们也利用了3分钟的观众收视心理,如果叙事太过冗长,观众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一集25分钟,我们会按3分钟一个片段来形成一个小的划分,在这3分钟里把叙事结构、主线明确,比方说会有一些结果倒置,会通过一些结果倒置作为开始,这样让观众带着一个悬念来进行往下看。如果是在某一部分故事性比较弱的话,我们会增加故事的信息量,通过故事点和知识点相互补充。

在具体制作上的把控、想法

对于纪录片来讲,我们所谓的前期策划跟纪实题材前期策划不太一样,纪实题材的纪录片有一个大致的想法和一个大纲就可以去拍摄了,但是历史题材可能要出到非常完整的剧本,视觉方案里面还要分出哪些是情景再现、哪些空镜拍摄、哪些是动画,整个操作的细致的程度和电影很类似。我们每一场拍的时候,对应的解说词以及电影里面是对白或者是什么,其实也是非常细致的已经做得比较到位的才会去拍,控制周期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脚本机位图都有,我们最详细的话会根据我们看的场景用三维制作出场景模型,在模型里面去复演我们的镜头设计。这次我们拍摄主要使用的摄影机是FS700,主要原因是看重慢镜头拍摄这个功能。与我们合作的演员不像专业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控制素养比较高,而且拍摄环境也相对有局限性,用升格形式能够更接近于图片化的展示,这样更能体现历史时空在瞬间凝聚,这样的话会不容易产生更多的问题。我们也算是用FS700比较早的,在这个片子之前就用的多,我们在拍《历史的拐点》的时候,反而是恰恰去控制升格镜头在片中的比例。

《历史的拐点》场景搭建图和平面图

因为我们考虑到周期、预算方面的内容,所以是尽量把拍摄的素材利用率提高一些,这样在前期上会把控得更严。在前期会把分镜做的更细,只有前期做的细,拍摄中的效率才会提高,这样才能把预算省下来。一样的钱,为什么还是能拍出相对其他摄制组更精制一点的画面,其实就是前期准备度。比如说分镜,前期在北京我们会大概设计好分境的内容,到了横店看景之后,如果没有我们想要的环境,那我们就会拍照片画图,会把现场做成一个三维场景图。在分镜定下来之后,美术部门的工作就会非常有效,分镜就等于告诉他们在我拍到这些东西之前,要准备好道具,以及重点道具是哪些。我拍不到的东西,那美术部门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跟金钱去做准备了。去了现场之后我们拍摄效率很高,一场戏两三个小时,拍摄时我们在灯光上会比较讲究,之所以能用这么短的时间把它拍出来,无非是因为导演、摄影、灯光都非常清楚这场戏要拍多少镜头,机位在哪,灯光如何去布置,这样就是一个比较工业化的流程,从而产生的变数不会太大。

纪录片的情境再现很不好拍的一点就是没有对白,没有办法用对白推动叙事情节,所以氛围可能对我们来讲更重要。一般我们会喜欢或者愿意设计一些前景或者天气因素,然后尽量用氛围来弥补表演,在国外可能有些不同,像《美国的故事》他们可以让演员在镜头前非常直接的表演,但是我们的演员做不到这一点。还有因为预算以及面孔的熟悉度,所以我们没有考虑非常专业的演员,观看情景纪录片和看电视剧、电影不一样,电视剧、电影观众心理上会主动设定它是剧,所以看到演员很觉得很正常,但纪录片严格意义上来说除非个别戏剧情节很冲突严重的片子,剧情上是不会靠演员的演技、个人情感的发挥去带动片子的情感。所以在选用演员的时候,我们着重形象上符合观众想象的。

如何花钱与如何省钱

一是照明上比较花钱,第二个场景不好布置。我们追求一个贴近历史感觉,纪录片如果在细节上站不住脚的话,观众就会由细节怀疑到史实,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来讲也是比较看重的。所以我们要的很多东西道具库房里面都没有,美术费用是我们历史题材比较大的一块儿。因为纪录片有很多是依靠场景和关键性道具的,然后我们还要拍好多道具空镜作为一个段落的主体,所以在关键性道具上要求比较高。我们在视觉化的讨论会的时候,导演团队、摄影团队、美术部门都会参加,因为视觉化的时候就是怎么把文本用画面表现出来。然后我们到了横店道具库之后,他们可利用的道具不是很多,像关键性小道具都是根据我们博物馆的文物或者历史资料里面图样给他们单独制作。比方说我们这次秦汉的戏比较多,所以也比较注重竹简的使用,这次就专门定制的竹简,因为道具库都是非常宽非常厚的大竹片,这是和当时用的竹简差别非常大的,我们就定制小细竹片。当然,在拍摄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些技巧,拍摄时尽量避免大场景。大场景的拍摄不仅要求更难的演员调度和更多的灯光照明,而且对美术置景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拍摄过程中尽量避免大场景的出现次数,并且尽量提高同一个大场景的使用效率。在置景上以打造历史氛围为主要目的。比如汉朝皇宫大殿的置景,电视剧的美术置景会用一些造型奇特的香炉和色彩丰富的帷幔。但在这场的置景中,我们将重点放在怎样体现汉宫的历史氛围。首先汉武帝背后的墙面装饰用金色的龙纹来构成,这样体现汉宫的辉煌和气势。然后用多层暗红色的帷幔分割大殿空间,使得整个大殿在拍摄上更有纵深的层次感,在帷幔之间用左右对称的灯台来提升暗部的亮度。点缀单调的红色和黑色。只有灯台和汉几的汉宫大殿更能突出汉朝质朴和大气的风貌。

人员酬金也是很大一块,我们一个组跟中型的电视剧组差不多,可能只是演员会比他少一点,我们还是有一个预算制度,总体的思路就是在预算上面,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管理预算的方法,第一个理念就是控制周期。在拍摄周期的控制上,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不轻易的开机,当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拍起来我们控制得很好,完成的速度会比别人更快,而且我们很少发生补拍的产生。第二个就是要用比较好的人,要把钱花在人才上面。设备我们肯定也看重,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一个非常牛的设备和一个非常好的人,二者选其一的话,我们会选择好的人。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最新电脑学习
    热门电脑学习
    子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