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一款叫 Peach 的社交 App 在苹果商店上架。它不仅在发布当天上了 Twitter 的热门,竟然还受到大量的媒体报道, TechCrunch 和 BuzzFeed 的评测都对它赞赏有加(不过 BuzzFeed 的评论认为它们有收钱打广告的嫌疑)。通常这两家对 App 的报道都是比较中立的,于是这让我有点好奇。
在社交 App 已经泛滥成灾的今天,产品的差异性才是最重要的价值主张。例如Telegram Messenger以高度加密的安全性为卖点。那么 Peach 的卖点是什么?显然是那个 “Magic Words”(魔力文字),一种通过关键词触发相关动作的玩法。魔力文字和命令行界面的执行原理相同。一篇NYMag的文章详细分析了 CLI 今后的趋势。Nerd 们爱死了 CLIs,所以你懂的,这款产品是聪明人做出来的!
Hacker News thread上关于 NYMag 这篇文章的评论很有意思。用户 jobu 评论说魔力文字和Slack有点像,都允许用户发送 “/” 命令(同样体现出社交 App 的差异性)。另一位用户 pbreit 回复道:
你完全搞错了。首先,Slack 是企业社交平台,Peach 是私人社交软件。在你觉得一件事 “不就是 x+y 么” 之前,你得好好想清楚产品设计师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达到这个目的。
等等,难道做 Peach 的用户还得会读心术么?搞不懂 Peach 目的的人就是傻瓜吗?
另一位用户 thwarted 回复道:
如果设计和推出产品的人想成功,他们得更清楚人们会如何使用他们的产品,谁是他们的目标客户群,而不是让人们来 “弄清楚” 他们想做什么、怎么做。
用户 pbreit 回复:
“弄清楚”——你应该也意识到了你是在指那些能真正做出非常成功产品的极少数人。
之前我提到 Peach 出自 Vine 和Byte的创始人Dom Hofmann之手。Vine 在上线前就被 Twitter 收购。是的,如果一个创始人之前有过一个成功的创业公司,比起不知名的创始人来说,既往的成功代表今后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但也不是 100%。用户和创业公司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创业公司不应该对批评免疫。而 Peach 是说不得的存在。
Peach 发布三天后,TechCrunch 发了一篇后续报道称 “尽管有人黑,Peach 在 App Store 的社交软件分类中排名第九!“社交网络是影响力的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迅速地让朋友的朋友注册,可一旦人们意识到玩这个只是一时跟风,它就会死得很快。根据发布的数据,Peach 在社交网络榜排名 110,在总榜没有上榜。目前排名仍在往下掉,并且没有回升的征兆。
我认真地希望科技媒体能承认自己看走了眼,但他们永远不会。随着创业公司的价值膨胀到一个荒谬的水平,这个圈子迫切需要有警示意义的故事。
但是,难道由之前融到过资的创始人来运营一家创业公司还不够有保障吗?他们懂得怎么创立一家公司,即使几年后的竞争环境比第一次成功时要激烈得多!对创始人来说一次成功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创业公司发布的产品还很粗糙且有 bug?这只是个 MVP(最小化可行产品),创业公司一开始都不是完美的,别放在心上!他们不需要质量工程师。
创业公司用 “增长黑客” 来获得初期的市场吸引力?慌什么。他们应该先因为创造力被赞赏!无论如何抱怨的人都只是少数。
创业公司在 Product Hunt 上得分很高?当然,毕竟朋友们和投资人发动了他们的所有社交圈拉票!一个强大的人脉是你的事业成功的唯一要素。
创业公司完成了 A 轮?这说明投资人完成了尽职调查,如果点子很糟,他们就不会投资了!几百万美元对很多人来说可是一大笔钱。
创业公司失去了市场吸引力和热度?它没有死,只要银行里还有钱,它就可以起死回生!你信念如此不坚定,会让很多创业者失去动力。
创业公司倒了?他们可以再试一次!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可能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
创业公司被(人才)收购温柔地杀死?这只是他们大展宏图的一步而已!创始人没有输,现在他们有了 “激动人心” 的标签来继续招兵买马。
好了,以上讽刺的诘问先放一边,在硅谷创业公司说不得这件事很烦人。即使大部分创业公司都失败了——这么说实在是打破神话。在 Peach 这件事上,出自一名出走的创始人之手的 App 应该得到更多的审视,而不是因此大开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