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能力阻止昼夜交替,和光赛跑,我必败无疑。但我有决心在下一个起点守望着这个对手出现并且再次与他一教高下。他是星光,月光,霞光,极光,是自然界的极限和无限。我是陈曦Stanley,美国密歇根环境信息和保护生态学硕士,旅行摄影师,23岁,5个大洲,40个国家,下一次,与光赛跑,会在哪里,这是我与光赛跑的故事。”
关于设备
我的设备基本上是尼康D800加上Gopro和DJI PHANTOM 3航拍器,基本每次出门都会带上,从住所或者”大本营”出发的时候只会带上航拍器或者相机包。有些地方如果在去之前就知道不允许航拍的话就不会带上航拍器了。
拍摄技巧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我的照片不是在第一次到一个地方就能拍出来,基本都需要先踩点和构思,等到了良好的光线以后还要根据现实场景的情况作调整。一张照片可 能可以把你领去一个地方,但是千万不要想着如何复制一张同样的照片,在那些被人熟知的地方拍摄时,能否拍出自己的风格和新意也是重要并且富有挑战性的。
想要拍出一张“大气静谧”的照片,这可能和场景的处理有关。有时候一张看上去“很浮躁”的照片,也许是场景画面繁杂,颜色没有主体色调但是颜色复杂,曝光时间控制不好导致画面元素颗粒感或者纹理过于丰富,这都会让人感觉画面很浮躁。
至于拍摄风光是否要使用滤镜,如今数字暗房仍有几件事情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还会使用减光镜,偏振滤镜,至于各类渐变中灰镜,是否要使用取决每个摄影者的拍摄习惯,熟悉在数字暗房进行平衡光线的话,就不需要这类滤镜了。
拍摄理念
拍摄风光,最重要的是拍出自己的感情。风光摄影和地点密不可分,一两年前的我可能会更多的想着那些拥有独特风景的地方。但是现在的我却对未知更加充满兴 趣,在玻利维亚实习,去海地等等这些已经完成的目标占据了我最近的旅行。拍摄一些大家在照片上反复看到的地方对我来说已经没有那么有吸引力了,去往未知, 探索未知应该是这个阶段我的主题。总而言之,不管是拍什么题材,还是那句话,拍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职业”与“非职业”
摄影的提升并不代表着开始商业拍摄就是好的,除非你把摄影当作职业来做那么另当别论。很多时候在我看来商业的味道是毁了人们创造性和摄影思维的头号元 凶。在刚开始拍照的时候不要以追求商业效果为动机,而是想着如何磨练自己的技术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在生活中思考和感悟要拍摄的主题。当一个人的作品有 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以后,如果有人认为你的作品有商业价值并且和你合作,那么就顺其自然。如果没有人找你,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坚持的道路,摄影 和世界上其他领域一样,都是极其多元和充满无限可能性的。
后期修图
关键的思路,就是局部调整,每一个局部被调整到我觉得完美的时候,我都会想尽办法把它留下来,这就要求一个东西:无论是通过什么工具、魔棒、套索、亮度蒙版、通道,等等方法,都可以把想要的部分做成选区或者是蒙版并且筛选出来,这个是能做分区调整的一个前提。
然后是像上面提到的Burn & Dodge一类的效果(增加物体的雕塑感、立体感),对于我来说应该归于后期的另外一个领域,叫做增强画面的特殊效果,譬如:怎么把倒影做的更明显,怎么 让银河里每一个星星更明显,怎么让路边的灯光充满光晕。这类技巧太多了,含有设计、添加的成分,我有时候当然也会用啦,在这里不赘述了。
还有一类后期,我称作修复的后期(不包括拍摄失误的修复,比如对焦不准,比如网上教你怎么把拍的很差,参数不当的照片修复了,那在我看来算作拍摄失 误)。在后期当中,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照片的边缘效应(边缘光、边缘断层、边缘过渡不自然),纯色区域的问题(蓝色常出现色渍,颜色过渡不 自然,颜色断层),甚至是摩尔纹等等。
这里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教学,是因为根据不同的内容,从拍摄到后期有非常多种情况。国内的网络上存在某些调色教程,给了一些简单的工具应用和参数的 组合,但是那样模仿着学习的话能收获的东西基本为零,一是因为参数组合只是适用于相似光线和内容的某一张或几张照片,二是所涉及的工具和面有些狭隘,最多 能学到的是作者的一些色彩的取向。后期这个东西,说难其实也不难,每个人只要完善、熟悉了自己的工作流,就能慢慢拍出好照片。推荐youtube上后期的 tutorial,搜索一下还是有很多的。
接下来,我就要试试看把这个问题拓展一下。
其实按照网络上的风气,有些人 在过分强调后期的作用,实在本末倒置了,在风光中,主题和构图是根,后期只不过是树上的树叶而已,一棵树可以没有树叶,但是不能没有根。今天我们辛辛苦苦 做的后期,明天只会被日新月异的科技用一个按键取代掉。一张照片能不能拍好,其实和每一个摄影师的workflow有很大的关系,每一张好照片的诞生都是 从选取拍摄地到踩点到等待到拍摄到后期的一个整体,每一个人的旅行习惯、拍摄习惯、后期习惯,最后都会呈现在他的照片里。
有人说照片和 实景有巨大落差,这里我要部分反驳一下,有些风景不是怪照片的错= =,主要是体现在句话里“这个东西怎么这么小!”和“这个景点周围怎么这么乱”。不讨论了这类。另外一类,就不要怪风景了,大部分游客天亮了挺久起床了, 去景点就只剩看游客了。。头上顶着接近中午强烈的光线,怎么能enjoy呢?
拍到这个东西永远比后期出来更重要,大部分时候我独自旅 行。为了你们看到的这些照片,和每个爱风光的人一样,在国内国外很多很多城市,在青旅的室友们还在昨夜party后的睡梦当中时,天亮之前抹黑爬起来,然 后看着有时宁静,有时路边全是打烊后的混乱酒吧和晚上无家可归的人的城市,赶去拍摄地,期待出现最好的光线,有时候因为很累,普通人白天在各地参观的时 候,一个人回青旅睡个午觉。
关于选取拍摄地,还有旅行拍到这些照片,更是有点辛苦了,每次出发都要做大量的功课,你知道想要得到好的拍 摄点,往往是在一些很奇怪的地方,很难去的地方,有时候就算找到了,去到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在那些地方一个人待到天黑,最近一次,在希腊Meteora 空中修道院,一个人待到天黑,我说我不害怕绝对是骗你的,深山老林里面,你可以听到鸟叫声、动物的脚步声,周围是看起来很异形的希腊文字,公路还没有灯 光,我一个人下山走了两公里,实在没忍住打电话叫了的士。
其他还有很多了,上次旅行七天之内除了不能错过日出日落的时间段,还坐了两次 过夜大巴,一次凌晨的飞机,一次凌晨的火车。其他事情,在芬兰机场睡过夜,因为无地可去见证了斯德哥尔摩凌晨如同难民营一样的麦当劳,在波兰半夜找不着青 旅,在比利时被按在地上抢劫满手是血,在西班牙的火车上躲厕所逃票等等。。。我并不是说这样的旅行多么伟大,平常也很少说这些,只是因为这样的旅行,这每 一张风光照片对我来说都意义无穷。
甚至我这次来欧洲也是这样,这是第三张申根签证,但是过程却无比艰难,申请大四来这里,自己一个人和 爸妈从班级的老师申请到了学校,因为申请的晚,手续出了异常多的问题,那段时间一边准备最后一次GRE考试已无退路,一边不断的收到签证手续出现问题的消 息,好歹在国内刷遍了所有能拿的奖学金,大学最后一年差点弄得自己没地方读书。之后一个人在北京,常常清早起来去大使馆排队办手续,等消息,有几天实在憋 得受不了,一个人买了火车票去长白山逃离北京。到了瑞典学校的第一天,其实已经开学两周,行李箱还没放下,时差也没倒过来,就莫名其妙的坐在了课堂里,刚 开始没住处,差点连上课都只能住青旅。因为这些种种,我异常珍惜这一次在欧洲的每分每秒。
拍照和后期进步最大的一段时间其实是在厦门,我在家的一个假期,那个时候纯粹是因为喜欢,一个假期几乎全勤,每天早上下午出动一次。那次我发现原来可以这样审视自己的家乡,原来拍照是一件那么有趣的事情。
扯远了,关于摄影,勿忘初心,想到什么,喜欢做什么,就赶紧去做。说摄影,其实我也还离得很远。